来源:叶檀财经
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种瓷器。
人力无法左右,成品成色完全要看天意,直到出窑前的最后一刻,没有人敢断言它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建盏,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每一件成品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建盏器型古拙,手感普遍较沉,因为胎体厚重,所以茶水置于其中可以长时间保持温度。
是饮茶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器具,又是极具品鉴价值的玩物。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种古法柴烧的龙窑野兔毫建盏,来自福建名窑御瓷坊。
兔毫盏是建盏中最为流行的品种,黑色的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宋徽宗曾在自己的茶书《大观茶论》中写道: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意思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注:玉毫即为兔毫。
而这款兔毫盏,由年轻一辈匠人中的佼佼者田立熹大师,用古法柴烧的手艺,烧制而成。
兔毫分布疏密有致,形态有力、边界清晰、结晶立体,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丝丝兔毫从盏心向盏沿放射,在光线照耀下,宛若星芒。
用建盏品茗,茶水与斑纹交相映辉,能折射出神奇的色彩。
还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喝来甘润顺滑,暗香涌动,韵深味浓。
也可摆在家中作为装饰,古朴雅致,似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千年的历史。
精美的木质礼盒包装,古意盎然,拿来送人也大方得体。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时皇室御用茶具。
后因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的烧制工艺也逐渐失传。
直到80年代才在中国复烧成功,年,建盏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立熹为了追求宋代建盏的极致审美,从选矿、粉碎、淘洗、配料;
到拉坯、素烧、上釉、焙烧等足足13道工序严格把关,完整还原宋代建盏的烧制工艺。
泥料采用建阳当地山头上,富含铁元素的天然矿物泥土,经过粉碎、淘洗、压滤、陈腐等复杂工序制成。
然后用双手对泥料反复地揉捏,直至中间不含气泡,使之更加细腻均匀。
随后推、拉、收、放一气呵成,将泥料拉成器型,再用陶刀精修,去掉多余的泥坯。
接着,用天然铀矿石制成的釉料进行上釉,烧制时放入古老的龙窑,不停投柴,几天几夜,窑火不歇。
但龙窑柴烧的成品率极低,纵然经历了无数个日夜,也可能面临毁灭。
因而每一只浴火重生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
最后烧出的建盏厚实坚硬,轻叩有金属声,故也俗称“铁胎”。
每只建盏的条纹都不尽相同,表现形式更是变化万千。
古朴厚重的质感,让它不仅是一件茶具,更成为了值得把玩的收藏品。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尺寸:约9cm×6cm容量:约ml
今天共带来两款盏型,其中束口型又称九五樽杯,是宋代建盏的经典器形。
盏形底小口大,如同漏斗,易显茶香。
杯口靠下略向内收,使得内壁形成一道凸棱,倒茶注水时,可以起到提醒作用,以免茶水溢出。
兔毫分布疏密有致,形态万千,茶水倒入其中,波光粼粼,暗影浮动。
用来喝绿茶、红茶、白茶,都非常适合,喜欢品茶的人一定不要错过。
尺寸:约9cm×6cm容量:约ml
除此之外,还有经典款的敛口型兔毫盏。
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丰满厚实,釉色质朴典雅,条纹清晰。
品茶饮酒,都有种沉稳大气的味道。
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给朋友,都十分适合。
一盏功成,万盏尽灰,在这土与火的艺术之中,诞生而出的五彩斑斓的黑。
既是品茗的器物,也是直接触摸宋之风骨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