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煮方法与汤剂疗效密切相关,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至关重要。
1.不要淘洗
煎煮前不要淘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而影响疗效。2.器具选用
煎药应选用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热力缓和的砂锅、砂壶或搪瓷锅。不能使用铜、铁、铝、锡等器具,以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改变药性,影响疗效。
3.浸泡
煎煮前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药效会更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用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的洁净冷水浸泡30分钟(滋补药可多泡些时间)。忌用沸水浸泡,以免中药饮片中所含的蛋白质、淀粉受热凝固或糊化,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水分难以渗入细胞内,造成煎煮时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影响疗效。
4.煎煮
治疗一般疾病,一剂药煎煮2次为宜。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煎煮。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每隔3~5分钟搅拌一次,防止药液溢出、煎干、烧焦。治疗感冒的解表药头煎10~15分钟即可,二煎10分钟,并趁热服用;滋补药头煎为30~40分钟,二煎为25~30分钟。煎完后应立即榨渣取汁。若不慎煎干、烧焦,会产生很多有*物质,则弃之。
有些药材煎法特殊,现一一说明:
(1)先煎:
药剂内凡注明“先煎”者,如无特殊指定则要先煎10~15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质地坚硬、不易溶解的药物如龙骨、牡蛎、龟板、生石膏等,要敲碎后先煮沸30分钟,再和其他药同煎。有些*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天南星、生半夏需先煎1~2小时,以降低或消除*性,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2)后下:“后下”者,在其他药煎好以前5~10分钟再放入后下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如薄荷、藿香、细辛、砂仁、白豆蔻等应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加入锅中,同煮2~3分钟即可,以免其挥发逸散,降低疗效。
(3)包煎:“包煎”者,装入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锅内同煎。花粉类及细小种籽类药物,如:松花粉、蒲*、葶苈子、菟丝子、苏子等煎煮时多浮于液面不能与水充分接触;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白芨等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附绒毛药物,如旋复花、枇杷叶等煎煮时,毛绒悬于汤中刺激咽喉与消化道,易引起咳嗽、呕吐。所以,以上药物均需装入纱布袋中煎煮。(4)另煎:贵重、量少的中药,如鹿角、羚羊角片、人参、西洋参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防止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附,宜单独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药中服用。(5)烊化:对一些胶类或糖类,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因与其他药物同煎易结于锅底焦化及粘附他药,宜先隔水加热。使其烊化,然后冲入已煎好的药汁中服用。(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可溶化冲入汤剂中服用。5.服法
将煎煮2次的药液合并,搅拌均匀后分成为2份,分别于早晚服用。成人每剂毫升分2次服。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宜进食稍后再服,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排出;驱虫药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
-—--—特别申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