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从者:随从之人,孔子的弟子们。见之:让他被接见。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g)、失掉官位。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教法令。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本章描述的事情发生在孔子被免官周游列国之时,当时孔子之名早已传遍列国,而且慕名前来请教的人也很多。仪封人在见到孔子之后,大为叹服,将其比为天人,坚信孔子就是代替上天向世人传经授道的,礼乐传统将来必能由孔门而复兴。
站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回看孔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终生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渴望恢复礼制,期望致天下于太平,并且穷一生精力,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白发苍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望而归的落寞背影。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对他无不尊敬有加,但无一人采纳他的建议和主张。
但孔子又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既有孔子的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从孔子个人来说,他的人生努力,不仅仅在匡正天下的事功上,还在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上。也许学术研究和设坛授徒并不是孔子真正的志向,但却获得意想不到巨大成功,使之成为后代敬仰的万世师表。这种命运的反差,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从时代因素上讲,动荡时代给了他学术研究和传播的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才得以广收门徒,把自己毕生所学和自己创造的思想体系广泛传播。在*治上失意以后,孔子整理六经,删订诗书,把上古时代文化传统加以整理,并加以创新,创立体大思精的儒家学说,并最大限度地传播开来。他就像一位农夫,把儒家思想的种子撒遍中华大地,待到时机成熟,自然会万木竞秀,蔚为大观。
果然,在经历了战国的兵燹xiǎn,遭受秦朝的书厄之后,到了汉代,孔子的理论终于在众多学说之中脱颖而出,被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而且被尊奉两千年。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幸运的,而且获得了无上荣耀。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谓目光如炬的识人之语,此人真是孔子的知音啊。
这个荣耀是历史对孔子致力学术研究和传播的褒奖,是对传承和弘扬人间大道者的充分肯定。孔子以衰迈之躯,壮心不已,把中国上古的文化融冶锤炼,传之弟子,使中华文明薪尽火传,使天之大道永存世间,乃是人间少有的壮丽事业。当今社会,那些热爱和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眼下也许是贫穷的,也许是寂寞的,但是,如果在文化传承和文明创新上有所成就,后人就会像对待孔子那样,给予他至高无上的历史荣誉。
鄘风.桑中
佚名〔先秦〕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
爰:于焉的合音,在哪里。
唐: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
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
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
云:句首语助词。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贵族姓。
期:约定。乎:于。要(yāo):邀约。上宫:楼也,指宫室。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弋(yì):贵族姓。
葑(fēng):芜菁,即蔓菁菜。庸:贵族姓。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情诗,为男子所唱。抒情主人公在劳动的时候,回忆起曾和姑娘约会的情景,情之所至,随口唱出了这首歌,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全诗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语句和谐流畅,情绪欢快热烈,音韵圆美婉转,读来琅琅上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