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在改善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抗病*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艾滋病的发病原因,西医认识非常明确,即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感染所引起。中医病因性质问题,学界认识仍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一来,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方药的广泛承认和全面推广。统一认识很有必要,“原汁添新味”是认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原汁”就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根。“新味”就是参照西医理论,以临床实际为据。“原汁添新味”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临床实际进行认识上的创新。“原汁”和“新味”二者缺一不可。
艾滋病中医病因五种认识
现在对艾滋病中医病因,大体有以下五类不同的认识,分析如次。
感染艾*、艾邪艾*、艾邪是直接附会西医的称谓,仅仅是艾滋病病*的简称,只有“新味”,不含“原汁”,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没有实际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感染疫*、*邪、伏邪、疠气等疫*、*邪、伏邪、疠气等是中医温病学对“皆相染易”性质病因的总称、泛称,虽有中医特色,是“原汁”不纯,“新味”不含,无论从中医诊断学或者从治疗学上,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精虚等这是外邪入侵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可以称为继发性原因,或称为第二原因,严格来说只能叫“证因”,不能称之为病因。艾滋病的传染性也得不到体现,是有“原汁”无“新味”。
感染湿温、湿热等湿温已是中医的专有病名。湿热是艾滋病发病时的重要病机之一,是不少学者的共识,称之为病因既不规范,也不免有以偏赅全之憾。
感染湿*HIV致病,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表现复杂,首犯脾土,病位广泛,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几乎是专家学者的一致观点。称谓“湿*”也符合现在语言习惯,但不严谨,经不起分析。“*”作为中医学特殊的病因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张允岭等曾对9个地区位专家问卷调查,通过类聚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提示,*的主要特征是酷烈性、暴戾性、正损性,即*致病来势凶猛,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以发病急,病情传变快为临床特点。人体感染HIV后,呈现一个很长的自然史发展过程,8~10年的潜伏期可无任何症状,与*的致病特点相悖。湿*之名,虽是“原汁添新味”,但“原汁”与“新味”有附会之嫌。
识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