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益气通脉,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TUhjnbcbe - 2021/7/28 12:14:00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4785533.html

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筋瘤”、“臁疮”等范畴。下肢溃疡,中医称之“臁疮”“裤口疮”“裙边疮”“烂腿”等。《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不同程度的浅静脉的曲张,其次为患肢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肤的营养障碍性病变,包括皮肤瘙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

下肢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怀孕妇女、体力劳动者或久坐少动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逐年增长。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分享01患者基本信息

徐某,女,时年78岁,于年12月25日。

02发病过程

主诉:左下肢静脉曲张多年,左外踝溃疡3月余。

现病史:患者静脉曲张病史多年。平素下肢酸胀不适,长期站立时加重,休息、活动片刻后可缓解,后下肢青筋逐渐显露,周围皮肤粗糙变黑,伴瘙痒。3月前因搔抓致左外踝溃破,伤口逐渐加深,结黑痂,溃疡不愈合,疼痛,伴疲倦乏力。胃纳差,睡眠一般,二便可。

03首诊证候

体征:下肢中度静脉迂曲曲张,瘤体柔软,色青紫,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脱屑,散在抓痕。左足外踝可见一大小约1cm*0.5cm溃疡,深度约3mm,创面少许淡*色分泌物。舌淡白,剥脱苔,苔中稍*,薄腻,左脉滑,右脉涩。

辅助检查:静脉彩超:左下肢静脉曲张,通畅,瓣膜功能受损,可见静脉反流。

04辩证论治

中医诊断:臁疮(气虚血瘀兼肾虚)。

西医诊断:静脉功能不全(慢性)(周围性)。

辨证施治:患者年老,肾气不足。乏力纳差、久站后酸胀不适为气虚之象,皮肤瘀暗属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肌肤失养则见瘙痒,脱屑。

治法:益气通脉,活血化瘀。

处方:*芪30g、当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盐杜仲15g、续断15g、菟丝子15g、法半夏15g、酒*精15g、白芷20g、浙贝母15g,每天1剂,水煎煮ml,分2次服。7剂。

05随诊过程

二诊:

症状:溃疡创面肉芽生长,溃疡缩小,分泌物减少。舌淡白,苔薄腻,左脉滑,右脉涩。

处方:*芪30g、当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盐杜仲15g、续断15g、菟丝子15g、酒*精15g、白芷20g、川芎15g、酒萸肉30g、制首乌20g、豆蔻10g(后下)、川木通15g。每天1剂,水煎煮ml,分2次服。7剂。

臁疮,俗称老烂腿。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生于内走阴经,发于外行阳经,溃疡发生前患部多有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臁疮生于下,多为风热湿*聚集所成,有新久之分,内臁外臁之别。数周为新,数月为久,久则多伤气血,故见疮面肉白色淡,故以补阳还五汤为方底,重在活血行气祛瘀,以浙贝母、法半夏化痰结;有脾主四肢肌肉,肾为一身之元阳,先天后天一体之说,元阳为本,全赖后天脾阳补充,故以杜仲、续断、菟丝子温脾肾之阳,使之化生有源,则可促进新肉生成。复诊去浙贝母、法半夏,加川芎增强行气活血,白芷燥湿生肌,酒萸肉、制首乌增强益肾之功,益先天火补助后天之阳,豆蔻健脾祛湿,川木通利尿通淋,通经络。

1、不宜久站、久坐。

2、不要用热水泡脚。

3、注意脚部卫生,减少丹*的发生。

4、配合穿宽适的弹力袜。

罗永佳,生于年,广东省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广东省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是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益气通脉,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