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浅谈“多囊”不孕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是以雄激素增多症、无排卵和多囊性卵巢形态为基本特征的综合征,但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程度差异,容易并发月经紊乱、不育、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环境、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古代医籍中并没有具体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可以归纳为“崩漏”、“不孕”、“闭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等范畴。中医认为其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调控从而影响其病机,并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兼杂血瘀与痰湿,其中肾虚是主要因素。
《素问》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故形坏而无子也。”;《万氏妇人科》曰:“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若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化火,肝火携湿气上行则成多毛痤疮等,若冲任不畅或肝阴不足冲任血海失养易出现闭经、不孕等症或肝经湿热,湿热蕴结胞中,冲任不畅发为不孕。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而主生殖,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气充盛,天癸蓄极泌至,月事如期而下,若肾虚精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或肾气虚弱封藏失司,冲任不固故呈崩漏、月经量少甚至闭经不孕等症状或肾精不能滋养卵细胞造成稀发排卵或不排卵。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生殖生理过程中伴随着肾阴阳消长、转化,以及气血盈亏的规律性演变,不孕症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贯穿整个月经周期,是孕育胎儿的根本,肝气郁滞、瘀阻胞宫、痰湿阻滞为标,同样影响卵泡生长、排出。月经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具有发育、成熟、排出三个阶段,据此采用养阴补血-温肾化痰通络-补肾健脾序贯疗法调整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生殖机能。
01月经第5~13天即卵泡期,此期间血海空虚,子宫主藏,以阴长为主,应充盈血海,因此给予养阴补血,卵泡得充足的物质基础生长,并正常发育、成熟;采用滋阴补肾促卵泡汤,方中当归、川芎为君药,补益阴血,赤芍、熟地*、紫河车、鸡血藤、女贞子为臣药,加强君药养血填精之功效;续断、盐菟丝子为佐药,以补肾强骨,填精益髓,固先天之本;益母草、蒲*炭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使补血诸药补而不滞。整个方剂以滋阴补肾为主,行气活血为辅,使胞宫冲任充盈而宁谧。
02月经第14~16天为卵泡期与经间期转换之际,在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正值重阴转阳、重阴必阳的关键时刻,必阳的结果正是排卵的时候,予温肾化痰通络,使阴阳及时转化,促进卵泡破裂及排出;临床上多用促排卵汤。方中香附、苍术为君药,燥湿化痰,行气解郁;熟地*、枸杞子、山药、续断、山萸肉、盐菟丝子滋补肾阴,巩固后天之本,再加温补肾阳之鹿角霜,取阴中求阳之意,共为臣药;路路通活络通经,为使药。全方共奏温肾化痰通络之功,温肾促卵发育,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则帮助卵泡破裂、卵子排出,则受孕有望。
03经前期,也就是月经的第17~28天,此期阴阳俱盛,予补肾健脾,为孕育及受精卵着床创造良机;临床上多用促*体汤。方中续断、桑寄生、菟丝子为君药,取寿胎丸之调补冲任、补肾填精;巴戟天为臣药,加强君药补肾益精的功效;*参、白术、陈皮为佐药,行气消滞,益气健脾;苎麻根清热安胎,为使药。全方补肾健脾的同时考虑安胎,以备不全。
中药序贯疗法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一般症状,配合西药促排卵治疗,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排卵率与受孕率。
作者:陈莉莉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职称:主治中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工作,擅长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呕吐,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不孕症,陈旧性宫外孕,宫内残留,盆腔炎,胆汁淤积综合症,ABO溶血,围绝经期综合症,产后尿储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母乳喂养指导,产后调理。
审核:王慧民编辑:王巧-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