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中生物知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TUhjnbcbe - 2021/6/11 3:50:00

点击放大↑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提示:大部分植物是生产者,但有的植物是消费者,如菟丝子;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但有的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提示: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而不是含碳化合物的循环。

3.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提示:蓝藻的水华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

4.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5.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提示:捕食者的信息也会被被捕食者发现。

7.若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会被破坏。(×)

提示: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可以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其相对稳定。

8.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提示: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9.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提示: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

10.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提示: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11.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提示: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提示:距排污口越近的地方有机污染物越多,需氧微生物越多,溶解氧含量越少。

13.互花米草产于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14.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的作用

(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碳循环的过程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3点提醒

(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

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

a.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b.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c.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2个误区

(1)误以为碳循环就是CO2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碳循环和物质循环中的其他循环一样,指的都是某种元素的循环而不是具体某种物质的循环。

(2)误以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化能合成作用也是途径之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种水体污染的成因理清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

(1)三个层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3)四类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来源:本文综合来源于生物、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标签:高考生物考点知识?更多内容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生物知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