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野鸡冠花、狗尾花、狗尾苋、草决明、牛尾花子。
古籍产地:《名医》曰:生道傍,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日,采子。《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识之,谓其已百岁有余尔。图经曰∶青葙子,生平谷道旁,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陶隐居云∶处处有。似麦闸极花,其子甚细。后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今即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极多,足为疑,而实两种也。唐本注云∶此草,苗高尺许,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捣汁单服,大疗温疠甘。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细软长,亦为蔓。今所在下湿地有。
药材基源: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无毛。茎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绿色或红紫色,具条纹。单叶互生;叶柄长2-15mm,或无柄;叶片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长5-9cm,宽1-3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渐狭且稍下延,全缘。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红色,披针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状,花药紫色。胞果卵状椭圆形,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顶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扁圆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坡地、路边、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
采制:8~10月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忌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
炮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或取净青葙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鸣声,断面淡*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注意: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神农本草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徵。”
2.《本经逢原》:“青葙子,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
3.《本草正义》:“青葙,即鸡冠花之同类。其子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症统以治之。”
4.《神农本草经》:“疗唇口青。”
5.《药性论》:“治肝脏热*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6.《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9.《会约医镜》:去风热。
配伍:
1.若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可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如青葙丸(《证治准绳》)。
2.配菟丝子、肉苁蓉、山药等药用,可治肝肾亏损,目昏干涩,如绿风还睛丸(《医宗金鉴》)。
3.配桑叶、菊花:三药均入肝经,清肝明目,桑叶和菊花又具疏风之长,三药合用疏风清热,外疏内清,大增清肝明目之效,对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奇效。
4.配夏枯草、栀子:青葙子与夏枯草皆入肝经,清肝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是其所长。三药相伍,清上至下,清肝热之功倍增,用治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最宜。
5.配生地、玄参:青葙子有清肝、镇肝之功,生地和玄参均有清热养阴之长,三药相伍,清肝火而养阴,治阳并治阴,是以阴中求阳,用治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最效。
6.配密蒙花:二药皆入肝经,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而密蒙花味甘,甘以补血,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二药相须为用,可大建奇功,用治肝热眼病无不宜。
青葙、青葙花、青葙子,皆苦寒,能清热,均入肝经,但又各有所长。青葙长于杀虫、止血;青葙花长于凉血;青葙子长于祛风热。
附方:
①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闽东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广利方》)
④治头风痛:青葙子五钱至一两。煎水服。(《福建中草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