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从年冷湖奖创立以来,已经决出了三位头奖作者。在第三届冷湖奖中,黎木,是最终拔得头筹的实力派,其作品《当星河如故》荣获第三届冷湖科幻文学奖中篇一等奖。这篇小说不仅大气磅礴,同时也曲折细腻。可是谁能想到这样一篇佳作的作者却整天和数字、账目打交道。本期就由八光分文化的中文编辑大步,和各位读者一起来认识一下第三届冷湖奖的中篇一等奖的获得者——黎木,一位用笔畅想未来的金融大鳄。
获奖作者简介黎木,经济类硕士,目前在金融业工作。电子游戏爱好者,喜欢空闲时写东西。曾于《科幻世界》等平台发表作品,曾获“未来科幻大师奖”。
第一至三届冷湖奖精彩回顾
Q:黎木老师好,恭喜你的作品《当星河如故》在第三届冷湖奖征文中拔得头筹。对于本次获奖,你有什么感想?
黎木:主要的感想有两层,一个是理所当然的惊喜兴奋和自我膨胀,在经常的自我否定状态中突然有了那么一点值得肯定的理由,偶尔会想到,原来我也做成了一些精彩的事情。
第二层是一种惶恐之感以及更大的压力。我深知自己水平如何,也在网络上看到过批评我的文章的观点,我在此表示完全接受以及十分真挚的感谢,这并非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地期待所有能够帮我提高自身水平的推动力和鞭策感。
Q:作为金融领域的从业者,平时工作这么忙,那你又是如何走上科幻写作这条路的呢?
黎木:我也是大学毕业才找到工作的嘛,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前者后悔至今,后者是走投无路一路走到黑……在此之前早就向往尝试去往这条(科幻)道路,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写文章。最初的缘由是小学时候看上高中的舅舅买来的《科幻世界》杂志,震惊无比,于是那些本应百无聊赖的燥热下午,我就在和外星武器贩卖商、失去细胞壁的寄生菟丝子那些概念打交道,在一个儿童的脑海中这些形象能够最大化地充实,逼真得惊人,我有时觉得我打开卧室门,应该是爬满了血红色的、缓慢呼吸的菟丝子蔓藤,我拨开粘稠的枝叶,趟到房间深处,坐在这种可怕的寄生生物粗糙枝干编制成的躺椅上,看窗外暗淡无光的太阳。
扯远了……
平时确实很忙,这篇访谈都是在上班繁忙间隙偷偷写出的(这篇一定不要被领导看到),我写文章的速度也很慢,一小时不到一千字,如果要写一个三万字的中篇的话,就需要天天写至少一小时,坚持一个月;关键是进入写作的状态我还掌握不熟练,稍微有些干扰就无法静心,脑海中构建的场景就难以清晰起来。
我挤时间的方法就是寻找独处的、安静的空间,能够相对快速地进入状态,一旦沉浸去的话,再清醒过来可能就已经凌晨两点了,第二天拖着困倦的眼睛去上班(但是对待工作一定要尽心尽责,原则是绝不能因此影响到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时间总会有的,有了像这种愿意做的事情,休息反而让我坐立难安。
Q:听你说你挺喜欢打游戏的,而《当星河如故》这篇小说里,对于太空研究站的描写,有种太空沙盒类游戏的感觉;那么你觉得打游戏对写作有怎样的帮助呢?
第三届冷湖科幻文学奖专辑《冷湖III当星河如故》
取名自黎木的作品《当星河如故》
黎木:这个算是问到我的擅长领域了!
我是相当喜欢游戏,几乎各种题材、类型的都喜欢,我不把它们当成简单的娱乐,而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获得一次次奇妙无比的“体验”。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凡是“体验”对于写作都是大有裨益。比如要写一个空间站的场景,不是照搬任何一种形象,而是长期以来看到的各种形象就在脑海中融合与构新,《死亡空间》的幽闭与生锈的管道、遍地异形的血,《群星》中浩大的宇宙进程与个体人类生命的短暂,《使命召唤》的太空战……这种无论是通过外在形象还是情绪感慨,我都试着用文字重现出我当时的记忆和感情共鸣,虽然达不到这些优秀作品所呈现的张力,但也逐渐由此生成了独属于我自己的那一座空间站,展现出我自己构想出的再一次的新奇的体验。
Q:除了打游戏,你平时还有什么收集灵感的途径呢?
黎木:灵感收集的话,我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发呆,这是一种很方便的创建构思的方式,我可以在脑海中让幻想出的人物对话、打斗、发展剧情,也能幻想出一个场景,屋子进门后左手边应该是什么样的桌子,空气中是否飘满了浮尘,窗外是下午吗?那样的话,太阳光应该是斜斜地照进来,把脏兮兮的木质地板上的油渍照亮。开门进来的谁,是个远方一路寻找来的女子吗?她穿着休闲装,她来干什么?这里是她的故乡吗?
也就是说,发呆的过程中像链条一样一步步胡乱幻想,有时候这些储备的胡想说不定就变成了某一段故事情节。
不过这个方法有个很大的缺点,在外人看来,你可能会经常双目失神,面露呆色,偶尔突然一笑随即收敛,又突然一笑再收敛,过一会喃喃的不知道在念叨什么,容易被人误会。
第二个是看书,这个众所周知,大量阅读永远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不过我看小说一般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我会看着看着想,这种我也能写出来,于是就有一种很强的动笔冲动,另一种是我越看越绝望,感觉自己永远也到不了这种水平,就不愿意动笔了……不过这么坚持下去的话,会发现一部分当时看得绝望的书,逐渐转变成了第一种状态,这可能也是一种提升。
黎木在冷湖采风活动中意气风发
Q:这次你去冷湖参加颁奖典礼,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实地探索,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黎木:虽然听起来像广告,但是绝对是诚恳的想法:有机会一定要来一次冷湖,来戈壁,来火星小镇。
我一直对旅游这个行为没有什么特别想法,就觉得是放松的一种方式,然而来冷湖则是我刚刚说的,是一种“体验”。
当我们站在荒漠之中的时候,正如那个常见的说法——那种感觉是任何文字、视频都描绘不出的,即使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出灼热的阳光、狭长的风、四下的空旷,但也无法令人体会到站立在生命禁区时的恐惧、敬畏和心神恬荡。
但说到心神恬荡,也有可能是那里没有手机信号,我只要跑得足够远,工作就追不上我。
Q:作为第三届冷湖奖的头奖获得者,之后对奖金有什么打算(八卦脸)?
黎木:攒着,买房、娶媳妇用(心态提前沧桑)。
Q:这次在冷湖咱们也算“险象环生”。还记得咱么被困“大帐篷”里那次编故事游戏吧,当时参与其中的诸多作者,只有你的故事逻辑最完整,最后被大家信以为真,直到最后揭秘,我们才发觉自己“上当”了(笑)。可以分享下你这种讲故事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吗?或者说有什么诀窍?
黎木:其实我后来复盘了好几次,觉得自己讲的一团糟,一点都不够精彩,我实在不擅长即兴创作……之前看过一个写文章的方式——写完一篇以后搁置一个月乃至半年,待完全忘记自己的故事内容,再回头去看,才能以一个纯净的读者角度去审视文章,看到当初的沉浸在幻想光环中的自己自以为是的一些创作死角,这时候修改才能更有效果。
但是即使这样,也只是以一种同样拘泥不变的思考方式去阅读;与之相比,其他人批评(指理性、分析性的批评)的声音则有效得多,那才是帮助自我改善的最好方式。
此外,我喜欢能够圆回来的故事。如果我看的故事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悬念、矛盾、冲突,我就会对作者之后的处理方式非常感兴趣,甚至于超过对情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