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说说什么是寄生植物,寄生植物就是植物缺乏叶绿素或缺失某些器官(比如根的退化),只能依赖寄生于其它植物上,从寄生主植物内吸收水份和无机盐。寄生在寄主植物地上部分的为茎寄生,如菟丝子、桑寄生等;寄生在寄主植物地下部分的为根寄生,如肉苁蓉,锁阳。
桑寄生就一定是寄生在桑树上的吗?这也不尽然,也有很多其它树,比如北方杨树,柳树,枫树等,南方的桃树,李树,龙眼树上都有寄生。我们一般认为桑树上为桑上寄生,其它为杂寄生。
桑树上寄生的就一定是桑寄生吗?这也不尽然,我就曾经见过桑树上同时生长桑寄生,还有槲寄生,还有川寄生的。所以,就是桑树上的寄生,也可能不是一个植物品种。植物分类学上的桑寄生和我们中医临床上的桑寄生并不完全统一。历代本草书籍对桑寄生或桑上寄生的描述自古以来也不是指一种植物,至少包含现今的槲寄生、桑寄生以及四川寄生(扁枝槲寄生)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属于桑寄生科,是同科不同属的品种。
所以,桑寄生这味药,其实充满复杂性。
本草考证
《神农本草经》中载“桑上寄生”,列为上品,曰:“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其实明目,轻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川谷。”
《名医别录》曰:“桑上寄生,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弘农”为现河南省灵宝县北,为槲寄生分布区域,无桑寄分布。
——故《名医别录》所载之桑上寄生为槲寄生。
《本草经集注》云:“桑上者名桑寄生。尔诗人云施,异于松上,方家也有用杨上、枫上者,则随其树名之,形类犹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法,生树枝间寄根在皮节之内,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处处今皆有。”从描述的植物形态看,
——《本草经集注》描写的是现今的槲寄生。
《唐本草》载:“此生多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如小枣子。惟虢州(今陕西)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似细柳叶而厚软;茎粗短;实九月始熟而*。”
——《唐本草》描写的是现今的槲寄生。
《蜀本草》载:“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叶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者为验。图经(指蜀图经)叶似龙胆而阔,茎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白色,六月七月结子,*绿色如小豆,以汁稠者为良。”
——在《蜀本草》中说的两种寄生,前一种似乎为桑寄生,后一种为槲寄生。
《本草纲目》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有光泽,背淡紫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出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
《植物名实图考》曰:“叶圆微尖而柔,面青光泽,背淡紫有茸;子*色如小枣,汁甚粘,核如小豆……,冬开花,*红,残则淡*。”
——《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可以看出记载的是现今的桑寄生或四川寄生。
以上各家之说来看,桑寄生或桑上寄生自古以来就不是指一种植物,至少包含现今的槲寄生、桑寄生以及四川寄生三种植物。《中药志》和《中药材品种论述》都记载中药寄生主要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Viscum)和桑寄生属(Loranthus)两属植物。
《药物出产辨》曰:“桑寄生,中国内无论何省,有桑树者则有出。俗人多以广东花地为正,实不尽然。”
▲桑寄生植株图
药典标准
▲桑寄生细节图
产地、采收及加工
桑寄生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四川、江西、陕西等地。
以早春或冬季12月至翌年1月采收质量为佳。采收时将桑寄生从寄生的树上把茎枝砍下,除去粗枝,摊开暴晒至叶片软时扎成小把(如不在叶软时扎把,叶片会脱落),晒至足干。也可将采回的新鲜枝条,切成长1-2CM小段,晒至足干。
▲桑寄生寄生在寄主上
▲桑寄生花
▲桑寄生浆果
▲桑寄生枝叶
▲桑寄生饮片
传统认为桑寄生以枝细、质嫰、红褐色,叶多者为佳。由于桑寄生可以寄生在其他树上,如杉木、松树、柿树、桑树等,不同寄主上的药材价格差异较大,质量也有区别。研究发现不同寄主上的桑寄生化学成分也不同,寄生在有*植物上,会有*性,影响临床安全。比如寄生在马桑,夹竹桃等有*寄主上,就有产生*副作用性。药典对桑寄生的寄主植物没有做任何规定,但在质量检测中有不得检出强心苷。估计这就是针对寄生在夹竹桃一类的桑寄生的检测。这就是安全性原则。
正安定制的桑寄生,主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基源准确,第二,无粗枝、枯死枝,细枝较均匀,含叶率超过20%,无变色、无虫蛀、无霉变、杂质少于1%等,检测符合药典标准。
▲正安的桑寄生
▲槲寄生(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饮片,茎外皮*绿色、*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皮部*色,木部浅*色,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叶片*绿色或*棕色,全缘,有细皱纹;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除了桑寄生和槲寄生外,在个别地区有同科多种植物做寄生药用。
如广东广寄生、四川个别地区用川寄生(扁枝槲寄生);福建、四川个别地区用同科植物毛叶桑寄生。
▲扁枝槲寄生,茎枝扁平,有2-3叉状分枝长15-30cm。表面*绿色或*棕色,有明显的纵条纹或皱纹,节膨大而略扁,每节上部宽,下部渐尖。叶于枝梢节上呈鳞片状突起。质软,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毛叶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棕褐色,粗糙,密被麻点状的淡棕色皮孔,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叶常已脱落,叶片呈椭圆形,叶片背面密布绣色绒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白色。气微,味涩。
配伍应用及现代研究
配伍应用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本经》云:“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曰:“助筋骨,益血脉。”《本草纲目》载:“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
《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桂心、细辛、秦艽、茯苓、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治准绳·女科》桑寄生散:桑寄生、当归(去芦,酒浸)、川芎、川续断(酒浸)、阿胶(蛤粉炒)、香附子(炒,去毛)、茯神(去木)、白术、人参、甘草(炙),具有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妊娠胎漏,经血妄行,淋沥不已。
化学成分
桑寄生中主要含*酮类、生物碱、萜类以及有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和多肽、蛋白、凝集素以及多糖等高分子化合物。以槲皮素、扁蓄苷、阿魏酸、没食子酸、胡萝卜苷、芦丁等。
而槲寄生中主要含齐墩果酸、齐墩果酸、圣草酚和高圣草素、及槲寄生新苷I-VII等成分。还含有挥发油:桑寄生挥发油性成分大于2%的为苯甲醛13.97%、苯乙烯11.42%,芳姜*烯7.89%、桉树脑3.89%、α—姜烯3.59%、γ—姜*烯2.78%、壬醛2.07%。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桑寄生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株k有抑制增殖作用,尤其*酮类化合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2、降脂、降压、降血糖作用
有研究显示,桑寄生剂量在g/L时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浆β—内啡肽浓度,起到降血压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复方桑钩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抑制高血脂模型大鼠收缩压值、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汪宁等实验证实桑寄生在体外能加快消耗人HepG2细胞葡萄糖,桑寄生防治2型糖尿病的机制之一可能是加强肝脏的葡萄糖代谢、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抗炎、镇痛作用
桑寄生可减轻因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程度,加速其消退,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效果接近阿司匹林,且桑寄生兼具抗炎和镇痛作用。
4、抗氧化作用
研究发现,桂花树桑寄生总*酮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5、抗变态反应作用
有研究表明,桑寄生水提物的抗过敏作用可能与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减小5-脂氧合酶磷酸化作用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有关。
6、增强记忆、保护神经作用
实验研究发现,10、50mg/kg的桑寄生可以逆转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障碍。桑寄生增强记忆与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活性氧水平、Ca2+内流有关。
7、其他作用
甲氨蝶呤和独活寄生汤联合应用,可减少甲氨蝶呤用量及*副作用。
参考资料:
管俊、崔瑛,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朱开昕、苏本伟等,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许春泉、隋长惠等,寄生类的研究
原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