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汉长城(九)
——曹操出塞击乌桓
前文我们讲述了秦末汉初匈奴的崛起、长城的守护神卫青大将*、长城战神霍去病,李广一门为长城沿线对匈奴作战创下的不世战功。随后我们又讲述了出使西域的张骞、汉代丝绸之路的打通,与之配合的丝绸之路沿线汉代西北长城的构筑。直至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的归汉和汉元帝时期和平天使王昭君出塞,汉匈争雄迎来了历史转折,汉匈开始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
直到王莽篡汉,对少数民族实行歧视*策,导致边患再起,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初期,边患未停,东汉建武二十四(48年)年冬天,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孙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后呼韩邪单于),习惯上称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仍与汉对抗。
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令命窦固带兵征伐北匈奴,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时期,升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府在西域行事的权力,使得西域地区重新归顺于汉朝。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永元三年(91年),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94年),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归附汉王朝,永元七年(95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至西海(波斯湾)而还。
东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时期,南匈奴、鲜卑和乌桓又与北匈奴各有征战,北匈奴各部大乱不止,加以饥荒与蝗灾,投降东汉的部落一批接着一批,蜂拥而至。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水元元年(89年)至三年(91年),大将*窦宪连续在与北匈奴的战斗中获大捷,终于完成了对北匈奴的最后之战,荡平北匈奴,北匈奴单于逃亡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蝝王於除鞮自立为单于,东汉朝廷以大将*窦宪的建议,发诏书承认於除鞮的单于地位。
万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非农耕区域,永远不会缺乏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手,历史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汉初年曾经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走的东胡部落,逃至大鲜卑山(大兴安岭)一带躲避,北匈奴被汉*打衰后逐渐式微后,避地大鲜卑山中的部分东胡人,以鲜卑之名南下,重新回到东胡旧地占据了匈奴一度占据的空间,同时也重新回到长城以北的地域上,开始兴风作浪。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的乌桓部族,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乌桓人天性轻黠,好为寇贼,时而听从汉护乌桓校尉管辖,时而干脆杀了乌桓校尉反叛,对长城沿线汉地进行劫掠,时而又勾结北方*阀参与*阀混战,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汉廷的北方之患。本篇,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解读,东汉末年曹操出塞击乌桓的故事。
1
乌桓一族
西汉时,以乌桓(有时也作乌丸)为部落之名的乌桓人走出乌桓山(即今阿鲁科尔沁西北之乌联山),渡过西拉木伦河南下重返东胡人昔日所居之地。当年,匈奴灭掉东胡时,每年向东胡余部征缴马牛羊为供奉,到时不缴,便将东胡部落各户的妻子儿女抓走,从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乌桓人和其他鲜卑一样,对匈奴的严酷奴役恨之人骨,便不时地寻找匈奴头人的祖纹,掘墓盗宝,弄得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糟。匈奴人知道头人的祖坟被掘,不禁大怒,便发兵攻打乌桓人,于是在长城以北便爆发了“匈乌战争”,乌桓吃了败仗。在匈奴与乌桓的战争中,汉廷则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西汉*先是让大将霍光——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派遣度辽将*范明友率2万骑兵,从辽东出击,下战书邀匈奴一战。匈奴单于知道汉*厉害,不敢应战,便率兵西奔,撤到阴山西北。
汉昭帝时,汉廷多次下令给乌桓首领、严禁乌桓人再去掘盗匈奴头人的祖坟,可是乌桓人不听,令行不止,惹得范明友在追赶匈奴*不及的情况下,回首又去教训乌桓头人,将本已被匈奴*击败的乌桓*再击打了一次,首,将乌桓人中的3个盗墓头人缉捕。汉廷如此惩罚桓部,致使乌桓部又与汉*结怨。乌桓部也不客气便不时地发兵到长城线上掠抢,使幽燕各地的关不再平静,频频向驻于辽东的范明友将*报警。范明友闻讯,立刻出兵,将寇边的乌桓兵击退。
西汉名将范明友
在西汉宣帝刘询时,乌头人一度向汉帝投降,并答应了侦察匈奴动静,承担保塞的任务。当时,幽州的管辖范围很大,西到代郡、高柳,中间为燕山以北,再加上辽西、辽东直达乐浪郡。
西汉末年至王莽篡*时期,王莽杀乌桓人太多,激起乌恒人的反叛乌桓人反叛之后,曾经和匈奴人东西彼此呼应,有分有联地寇边。
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乌桓与匈奴联*南侵,代郡及其以东的长城地带危害特别严重,长城诸塞经常有敌虏光顾。光武帝派伏波将*马援率骑出关掩击,乌桓人闻讯而逃,马援*紧追不舍,驱兵追杀斩虏首百余而还。马援之兵回返,乌桓的骑兵掉头反追敌*来势凶猛,数倍于马援之*马援*寡不敌众,昼夜奔回,比及入塞清点时,竟丢失战马余匹。
明年,匈奴内乱,乌桓大人乘机率骑兵去攻,匈奴人远逃,在漠南地区留出一大片空旷的土地,于是鲜卑人和另一支自称拓跋鲜卑的部族乘机南下。
三年之后,辽西长城之外的乌桓大人郝旦,率领余人投奔汉朝,表示愿意归化,并向汉廷进贡奴婢、牛马羊、弓箭及虎豹等兽皮。稍后,又有更多的乌恒大人率自己所辖部落民众,纷纷归依汉廷。他们多居于塞内、塞外以及长城一线南北地区,从而成为汉廷边防*和长城的守护者。
对于乌桓纷纷来归,司徒掾班彪在上皇帝书中评论说:“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民。若委之以掾史,恐不能制约之。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方可省国家的边虑也!”
班彪的意思是,汉廷可设乌桓校尉一职,让乌桓的头人来当校尉,使他们以自治的方式自己管理自己。于是,在上谷、宁城复置乌桓校尉,一边赏赐物资,一边开拓双方贸易市场做生意。
汉灵帝初年,乌桓的各王各派已如列国争雄:居上谷的乌大人叫难楼,率众余落;辽西的丘力居大人,率众余落,他们均以王者自居。在辽东,又有苏什延者,有乌桓众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有乌延者,率众余落,自称汗鲁王。
东汉献帝初平年中,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儿子楼班年少,丘力居的从子蹋顿,英杰出众,武略超群,代立为王。蹋顿总摄三部,各部也都听从他的号令。
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当时的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公孙瓒争斗激烈,相持不下。居于北地的乌桓大人蹋顿派遣使者拜谒袁绍,要求和亲,也就是索要年轻漂亮的汉室女或袁氏女为妻,条件是帮助袁绍打败公孙瓒袁绍当即答应,这种外来的*事援助成本不高。果然,袁绍在嫁出汉室女后,蹋顿便出兵攻打公孙瓒,使其一败涂地。袁绍操纵汉廷,又颁发单于官印给蹋顿及其他乌桓部落联盟大人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不久,难楼、苏仆延等率众投奔楼班,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但蹋顿势力仍然很大。
东汉末年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有一汉人名叫阎柔,家居燕地广阳县,在孩童时代没入乌桓鲜卑人中,在长城以外的北方长大,是一位乌桓化的汉人。长大以后,他取得各部落人的拥戴,成了一位首领。阎柔率乌桓的部众杀死乌桓校尉举,自己当了乌桓校尉。袁绍那时与曹操争雄,为安抚北边,也尽量拉拢阎柔,对他们的自相残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曹操出塞击柳城
却说汉末中原群雄逐鹿,袁绍、曹操相斗甚烈。袁绍病死以后,他的儿子袁谭与袁尚互不两立,结果袁谭首先被曹操击破,剩下的袁尚、袁熙等任由袁谭被枭首示众,自知不是曹兵的对手,乃弃城北遁,投奔乌桓部的蹋顿大人。
曹操率*北追,过渤海湾长城榆关(即山海关),走山路北上,一路上有幽州刺史乌桓触、阎柔等人分别投降曹操。曹操在年轻的谋士司空*祭酒郭嘉的策划下,一路进攻顺利。
但也有人提出:“曹*北进辽西,离中原越来越远,若是居于荆州的刘表、刘备乘虚攻之,曹*腹背受,怎么办?”郭嘉力排众议,说:“诸公所言差矣!曹公威震天下,漠北之人,恃其边远,必不防备,因其无备,猝然击之,可一举而破也!反之,袁氏在青冀二州经略多年,袁绍死,其幼子袁尚还在。袁尚投奔乌桓,有乌恒大人蹋顿为继,恐我等已有之青冀二州,仍有危险于后。至于刘表,空谈家是也,对刘备常有戒心,两者何能共举北上呢?“
于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年,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轻装速进,以迅雷不及耳之势,穿过了辽西的长城旧道,率三*直往柳城杀去。其实,曹操出长城至辽西攻乌桓还有另一层目的——这几年乌桓过长城南下闹得民不聊生。仅建安十年(年)一次乌恒破幽州,就劫掠汉民十余万户,约计人口四五十万人。如此闹腾,曹操已无安静的后院了。所以远征乌恒,实在是一石二鸟。
柳城在今辽西大凌河中游左岸地,位于今朝阳市西南之柳城乡,因当地多柳树而名。此地属于辽西腹地,平时风疾沙多,*尘满天,扬沙蔽日,曹*从中原来,没见过如此荒凉之地,半途中曹操已生回师之心,却拿不定主意。郭嘉此时因水土不服,已卧病*中。曹操见郭嘉一脸病容,便哭丧着脸说:“我*平北,路过沙漠,使公不服水土,乃至病于车上,实在心中不安呀!”
郭嘉也含泪说:“我郭某深感丞相知遇之恩,虽死犹难以报恩,染病何惧,恨不能与丞相驰骋天下!”
曹操说:“我见北地崎岖难行,意欲回*,不知奉孝意下如何?“
“对乌恒作战,兵贵神速。今进*千里,辎重太多无益,可兼道而出,找识路者做向导也!”
于是,曹操留郭嘉回易州养病,兼为曹*寻找向导。有人推荐袁绍部下旧将田畴,田畴对曹操说:“可回*绕至卢龙口塞外长城古道(即喜峰口),过白檀山,一举进*柳城,乘其不备,可毕其功于一役也!”曹操重赏田畴,以田畴为靖北将*,作导引官。张辽先锋*随田畴一起先行,至白狼山,恰好遇见蹋顿率领的乌桓*与袁熙、袁尚的*队数万联*向南进发。张辽飞报曹操,曹操亲自勒马上山,远望蹋顿的队伍实在有些松松垮垮,原因是乌桓之*寇抄汉界边城,谁抢的多,谁得的多,而为二袁争权打仗,抢不着东西,兵士也提不起兴致。曹操所见的乌桓兵正是这种心态,*容不整,队伍参差不齐。曹操对张辽说:“敌*如此松垮,可立刻出兵攻击!
于是,张辽会同许褚、于禁、徐晃等,分四路出击,杀出白狼山,给蹋顿与袁氏联*一个突然袭击。结果蹋顿兵乱了营,还没还手,便已抱头鼠窜散去。蹋顿刚要呼喊,说时迟,那时快,张辽拍马近于蹋顿身边,一刀斩其于马下。散乱的乌兵见主帅已死,纷纷跪地投降。袁熙、袁尚一见此景,只好率众奔往辽东。在今日柳城乡尚有一支袁氏后裔居于台子村,一村民屋子前院菜圃下,有一北朝时代乌恒大人之墓,墓中壁画为世之珍宝,已成为名胜之地。而柳城原城遗地,在盛夏玉米田的青纱帐中已渺然难寻矣。
再说,曹*进入柳城,欲封田畴为柳城守官,田畴不受,而改为议郎,曹操抚慰其他乌桓单于,相约为盟。自此之后,柳城乌桓多年无事,长城辽西段安靖矣!此均赖曹氏平蹋顿之功。曹操击柳城的功勋已记史册。晋人改汉《巫山高》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于柳城也。其乐府诗如下:
屠柳城,
功诚难,
越度陇塞,
路漫漫,
北瑜冈平,
但闻悲风正酸。
蹋顿授首,
遂登白狼山,
神武慹海外,
永无北顾患。
无疑这是一首歌功颂德的诗,但末句未免太过,因为在不久以后,鲜卑的其他部落仍然寇边不止。
曹操班师回南。人问:“何不乘胜追击袁熙、袁尚两兄弟?”曹操说:“郭嘉有密信留此,不日即可收到袁熙、袁尚两将*之首级!”众人听了,半信半疑。
却说,袁熙、袁尚兄弟引余骑兵从柳城向东,取道大凌河,过医巫山,渡辽河、太子河,来到辽东郡。辽东郡此时之太守公孙康,居东北之边,山高皇帝远,自成一霸。公孙康为辽阳人,生于当地,乃威武将*公孙度之子。子承父荫,领辽东郡太守,对于曹、袁之争正处于观望之中。听说袁熙、袁尚率*来,便升厅议事。有僚官公孙慕说:“袁绍兵强之日,曾觊觎我辽东之地。彼有吞我辽东之心,今日穷途末日来投,居心叵测,有鸠夺鹊巢之意,不可不防。不如趁势杀之,远结曹操,可保我辽东无事。”公孙康听了点点头说:“那就看后续发展吧!若曹*随后追来,反不如咱们和袁氏合*一处,杀退曹*再说。”公孙慕说“那就差人去探听消息,曹*若来,可合兵一处守之;若曹*不来,兵必为后患,再斩不迟。“
于是公孙康便派人去辽河方面打探消息。不一日,乃听到商旅人言,曹操早已南撤,回易水那边去了。公孙康闻信后,知道曹操并无攻辽东的打算,这才略施小计,埋伏刀斧手于帐外,以掷杯为号,伏兵拥出,将与公孙康对谈的袁熙、袁尚一举擒杀,并割下头颅,用木匣盛之,差人火速送往曹操处,从而避免了一场血染辽河的战火。实际上,袁熙、袁尚来辽东,一是相中了辽东可攻可守的地理环境和人力物力,明之曰投降公孙康,暗地里却想伺机夺权,以辽东为基业,再与曹操对抗。但这一切均为郭嘉所料及,郭嘉在信中劝曹公不必进*辽东,不日必有公孙康派人将二袁首级送来云云。
曹操易城时,郭嘉已病逝。未几,公孙康果然送二袁首级到。曹操遂封公孙康为辽郡太守兼辽东大将*。继而,哭郭嘉于灵堂间,嘱意厚葬之。
由此,曹操平定了渤海与辽西、辽东,连燕山南北的长城关塞都暂时得到了平靖。这样,曹操才有可能将精力全用在对付刘备、刘表及江东的孙权上。在东汉末年及三国鼎立时期,燕晋之地的长城南北,自此进入了战事的潜伏期,为曹操后来的南下奠定了基础。
征乌获胜而归,在南返易水的途中,曹操过榆关,经碣石山,登山远眺波光浩渺的渤海,浮光闪烁,触及心中的隐志(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问题上,他已犹豫不决多年)。此时,他虽踌躇满志,却不能泄漏心中最深处的那点儿隐私,口中所出和笔下所写的却是关于人生,长寿永年的某些思考——在碣石,曹操写了两首《步出夏门行》诗,一首题为《观沧海》,另一首题为《龟虽寿》。下面,先录《观沧海》一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先是以山、海、水、岛之意象引发,然后以树、草、风、波的意象勾连,随后又以日、月、星、汉扩及,纵横天地之间,捭阖于胸臆的联想之上。有人将之归纳为山水诗篇,也无大错,但却轻视了内中天、地、人的物化内涵,间接地倾诉了曹操挥斥天地、抚揽人寰的浩气与大志。这首诗在历经一千七八百年风雨之后,感动了另外一位大*治家、大*事家、大诗人毛泽东。在毛泽东的笔下,“东临碣石有遗篇”的
诗句,指的就是曹操的这首诗与另一首诗《龟虽寿》。由此,亦说明了,只有拥有伟大的胸怀、胆识与气度,才能与之共鸣。这种共鸣是在大*治家、大*事家和大诗人之间,超越时空进行的,它们的背景则是大海和碣石山,我以为还应有一个回音壁,那就是长城。
曹操的另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录之如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在写此诗时为虚岁53,言“老骥”亦通,但更重要的是“志在千里”和“壮心不已”,换言之,曹操还有千里马的壮志。虽已近晚年,仍有一颗激荡于胸的豪情,为定国安邦,永不停息!正因为如此,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首诗中的此诗与上一首才多得世人的赞叹与共鸣包括毛泽东的赞叹与共鸣!
《步出夏门行》这组诗四首之外,还有一个如序诗的《艳》,诗云:
“云行雨步,超载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后两句吟出的是曹操内心的激越:“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曹操从渤海长城的起点—碣石发出忧郁而悲壮的呼喊,心中的惆怅,实在是对东汉末年诸*纷争的担心。
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是中国汉末三国魏时代的诗人,而其中以曹操的诗为最佳、最优。据说,曹操诗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读之令人倾倒。《世说新语》记云:“东晋时代掌握兵权的王敦,在与朋人酒宴时,每酒酣必举觞高唱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拍,一拍一眼,壮怀豪放,连壶口都被他击打得尽是豁缺。”
曹操的一生是大*治家与大*事家的一生,诗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注脚。不过,他鞍马为文,横戟赋诗,健雄慷慨,震古烁今,却成为汉末三国初期那个年代的一个文化标志。
在曹操的另一首《却东西门行》诗中,他以咏雁为名,却写出了守护长城边塞征夫的血泪与怀乡之情。从这一点上说,他很可以被释作是边兵守戍者的知音与代言者!诗云: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这或者可以解读为一位守护塞北边防的兵士的心音录,当然也可以视为曹操戎马一生,奋战在中国大地之上,既守边又守土的一位高大武士的自我雄像。只是他离乡太久了,故乡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思念。
自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督修长城以来,到东汉末年及三国形成的余年中,长城——诗中的塞北,更泛指长城一线的北方,从中原开赴北境的守戍士兵有多少啊?何止万千!可是,为这个纵贯古今的大群体言声的诗却不多(另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亦感人)。曹操的这首诗借大雁去归,写出了兵士心中的情感之波,在通向不朽的文学之路上,这样的诗能被历史和后人遗忘吗?
孟姜女可以说是修筑长城民夫之家属的悲剧性人物的代表。而曹操的这首诗,可不可以说是守护长城边塞千百万士兵的一曲心声呢?
曹操这个人,通过小说《三国演义》和历代戏曲的人物塑造,在国人心中几乎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他狡猾、奸诈、多疑、老谋深算、精于韬略、滥杀无辜…可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若想匡扶汉室或自创霸业,这些品质或许都是必需的,甚至是起码的。“忠厚是无用的别名”(鲁迅语),老实、愚忠的人都受欺不得善终,“二十五史”中这样的实例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在此,笔者要说的是曹公《三国志·魏书》是这样称呼他的一—从他的诗可以窥见他人生的另一张面孔:睿智、可亲、幽默,甚至可爱!他善待部下、用人不疑,对人生、理想、信念、长寿永年…有他独特的理解与认知。由他对守边护卫长城关塞兵士的同情,可以看出他心中真诚、善良的另一面。人生是复杂的,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唯其复杂,才可以看出人性多彩的诸多棱角。曹操,或许是华夏历代大*治家、大*事家和大诗人的一面镜子!
3
鲜卑一族的崛起与暂时衰落
再说匈奴分裂,鲜卑人离开大鲜卑山之后,南下至西拉木伦河。他们于季春时节,在河边上欢会饮宴。当日落月升的时候,族人中的青年男女便找一个地方交合成婚。他们的语言、风俗和乌桓人基本相同,唯独婚嫁时的发型有异。那时,西拉木伦河草原上,野马、原羊、角端牛以及山间的麋鹿都很多,也有许多食肉动物和皮毛动物,因此鲜卑人的衣着既柔软又舒适华丽。但是到了夏天,酷暑当头,皮衣难穿时,他们就渴望穿到丝帛绸缎的衣衫裤褂了。丝绸可由边关的贸易取得,但抢劫仍时有发生。因为一旦抢掠了汉家的衣物粮珍,胡人回去就会按人口平分。若谁死于抢掠或征战,则有人将死者尸身弄回去,死者的妻小与财物,也就由弄回死者的人继承。一夫多妻是奴隶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有掠来的女子都是胜者的妻子。
当匈奴被汉大将*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南下的鲜卑人来到了原匈奴地,匈奴余种留下的还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而鲜卑也由此强大起来。鲜卑与乌桓的不同是他们内中融入了大量的匈奴人,故而史载鲜卑父与匈奴女和匈奴父,与仍然称鲜卑的鲜卑女的混血家庭日益增多,所以鲜卑的力量相当强大。
鲜卑人的分布遍及北地,居于辽东的叫辽东鲜卑。辽东鲜卑不久即成为汉室的一块心病: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也就是97年,辽东鲜卑攻肥如县,太守祭参坐沮败,下狱而死。四年后,辽东鲜卑寇右北平(今平泉、宁城地)又攻入渔阳,后被渔阳太守击退。五年后,鲜卑又攻渔阳,渔阳太守张显率数百骑出塞追击,结果遭遇鲜卑伏兵出击,张显力战,身被刀箭创伤十余处,虽杀死众人,自己也倒在了战场上。和张显一起追击的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等,也同时阵亡。
东汉安帝刘祜元初二年(年),辽东鲜卑又围无虑县(今北镇市南),州郡合兵,固保清野,结果鲜卑兵一无所获。转瞬间,辽东鲜卑又攻扶黎营(今义县东),杀掠一番,结果长吏被杀死。此间,辽西鲜卑头人连休,烧辽西塞门,恰乌桓大人于秩居和连休平日结怨,故汉*和乌桓*联合作战时,将连休赶杀斩首1级,还缴获了许多奴婢和牛马羊及财物。
东汉顺帝年间,辽东鲜卑以骑的兵力攻击辽东玄菟郡,乌桓校尉耿晔发动各郡兵马及乌桓众王之兵回击,斩首数百级,缴获了大量的男女奴婢和牛马财物。这次重创给辽东鲜卑的打击是致命的,不得已鲜卑头人率3万民众向辽东郡守投降。那时从辽东到陇西,在长达一万多里的北防线上,鲜卑人承续了匈奴的寇抄之祸,使长城一线南北不得安宁。
东汉至三国及晋初,当时辽地的情况是东汉设郡维护*治秩序,而各种非汉室的部落势力各据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没有持久的联合,也没有恒久的敌人,差不多每一场攻守之战都赤裸裸地体现了现时的利益驱动。阳嘉元年(年)冬,乌桓校尉耿晔遣亲汉的乌桓校尉戎朱率众王侯主动出击鲜卑,大斩获而还。
以后,鲜卑*攻击辽东属国(今辽河与大凌河入海口与医巫间山之地,郡城在义县),耿晔移兵于辽东无虑城以拒之。
东汉末年鲜卑疆域图,匈奴已退缩至西部,鲜卑北部为丁零和坚昆
传说,东汉桓帝时,约在2世纪中,鲜卑有一个名叫投鹿侯的人,当年从*在匈奴兵里,一去三年,他的老婆在家生了一个儿子。投鹿侯回家一看,大为恼火,抽出腰刀对着老婆就砍。老婆急忙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说:“不是我的错呀,不是我的错!前年你走后,有一天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下了一场冰雹,我出了穹庐仰天去看止好一颗雹子掉进了我的嘴里,不觉间咽了下去,就此怀了孕。妊娠10月,产下此儿。此儿来历奇特,将来必有奇事发生,您就瞧好了吧,说不定是神人哩!”
投鹿侯哪能听进耳中,随手把孩子扔掉了。投鹿侯本来从*三年带回一些东西,还带回一个汉人女虏,但他把女虏变卖了帛绵3匹,为的是与老婆一起亲亲热热地过日子。没想到老婆不知是偷人还是*神附身,无端中生出一个儿子来。这位仁兄便转身回去,找到那位与他换了汉人女虏的战友,又将其换了回来。那位战友岂肯赎回,非要投鹿侯加价不可,结果反而多给人家4匹帛绵,才将女虏要回。回毡房以后,二话不说,投鹿侯当晚就将汉人女虏拖入帐中用暴力温梦去了。元配除了抹泪之外,遂掏出贴身的积蓄,交给邻居家,让邻居帮忙代为抚养那个男孩儿,遂投河而死。
这个男孩,后来起名叫檀石槐。长到十四五岁时,檀石槐表现出非凡的智勇胆略令人钦佩。有一次异部大人抄掠其外祖父母家的牛羊,檀石槐单骑追赶,一往无前,奋力而争,终于把他们抢走的各种东西全夺了回来,由此檀石槐得到全体部落人的敬畏。檀石槐在部落里率先树立法禁,凡有争议之事,都由他来明辨是非曲直。因其公平公正,让他得到较高的声誉。不久,檀石槐被推选为部落大人,立王庭于弹汗山上(今张北县附近之大马郡山南),兵马随之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在长城之外,鲜卑的东、西部大人逐渐都归顺到他的麾下。他也重效匈奴故事,领兵寇边,掠扰汉关,北拒丁零,西击乌孙,东却夫余,把鲜卑的势力一直逼近到鸭绿江。在檀石槐最盛之时,他统率的鲜卑疆域,东西达10里,南北余里,山川、水泽、盐池、沙地、树林、草原,尽为他囊中所有。
汉桓帝眼看这个对手势力强盛,便派人去给檀石槐送上贺礼,并表示愿意把汉公主嫁与他,与之和亲。可檀石槐身边并不缺少美女,庭下早已美女如云,便予以婉拒,连赐给他的印绶,也遭到摈弃,被丢到河里。
檀石槐在管理北地一万数千里的疆域时,不时犯难,也太操心,不好管理。于是他将鲜卑分为三部:从右北平到辽东接夫余、貊20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往西至上谷10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20余邑,为西部。三部他都各置大人,分属于自己的麾下。
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年),鲜卑兵马多次南侵。秋天,武官夏育上言说:“鲜卑寇边,自春至秋三十余起,请征幽州诸郡兵马,同出边塞,对之会击,一冬二春必可擒灭之。”朝廷议了多日,此案被否决。原因是,此时东汉朝廷已经衰弱,经不起大规模的征兵作战。
在此之前,有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他想主动赎罪乃走中常侍王甫的路子,送了厚礼,求为将*。王甫收了厚礼,便在朝议中支持夏育的建议,出塞讨贼。夏育是否也收了田晏的厚礼,史家没有记载。但中常侍是皇帝身边的人,王甫的话是四两拨千斤。
于是,汉灵帝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欲率汉兵出征。于是,帝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亲汉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关,从中路出击直取檀石槐王庭。檀石槐下令三部大人,各率己部以3路兵分别与汉*对战。一场战斗下来,夏育等大败而归,许多车辆辎重尽失塞外,为鲜卑所有。他自己于混乱中奔还,死者七八成。皇帝脸上没有了面子,便下令将夏育等收监,废为庶人。
檀石槐占据乌侯秦水——老哈河流域,其河下游有一大片湖,广数百里,约在今内蒙古奈曼旗西南之地,其湖中多鱼,可是鲜卑人不会猎捕。檀石槐听说东海岸边有人善于捕鱼,便发兵攻打,掳回数千家渔民,使之居于乌侯秦水下游湖畔,令其结网捕鱼,供给鲜卑人食用。这些善渔人者,为居于黑龙江下游或东海岸赫哲人的先祖也。
檀石槐一统鲜卑,缔造了鲜卑的大部落联盟国,但时间不长,他于45岁时死去,时在汉帝光和四年,也即年。他的儿子和连接替了父位。和连继父王之业后继续以寇抄为业,但因他太贪恋女人,断法不公,不久就弄得众叛亲离。在一次寇抄北地郡时,被廉县的一名射手一箭射死,鲜卑大联盟逐渐瓦解。而瓦解的另一个因是和连死后,其子骞曼尚小,其他部落争夺权力,自相残杀,最后权力落在和连兄之子魁头之弟步度根手中。后来,步度根又被鲜卑的另一个头人轲比能杀死。
柯比能
这时,与步度根不相上下的又一位鲜卑头人轲比能的势力崛起。轲比能出身于小种鲜卑,青年时代以勇健多谋、公正不贪而被推为部落大人。他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与汉将阎柔相处不错,并借阎柔之手向汉帝贡献物珍。后来,进入曹魏时代,文帝曹丕因轲比能献马而立其为附义王。后来,轲比能也献出居于鲜卑之地的汉人余家,让其返回故乡。*初三年(年),轲比能率部落大人0骑,带牛马7万余头在市中贸易,成为边塞南北贸易中最大的一笔买卖。
曹睿魏太和五年,也就是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暗中联合轲比能驱兵南下攻打石城,其往来的信使被魏廷缴获。刘蜀与漠北鲜卑王的联合,让曹魏朝廷大吃一惊。魏明帝曹睿下诏,命令牵招出兵讨伐轲比能。这时,轲比能的大*已经回到代郡、右北平之间,牵招与刺史比轨两人商议,此时劳师远征,耗费太大,后勤的粮秣更难以筹划。因为当时的曹魏*权最大的敌人是西蜀的刘禅与诸葛亮,重中之重都在防守蜀兵的进攻。所以他们决定不搞明攻,改为暗取。所谓暗取,一方面派*队加强在代郡、雁门、右北平、幽州诸地长城的边防,另一方面由幽州刺史王雄网罗到一位剑客韩龙。韩龙身怀绝技,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会讲一口流利的鲜卑语,身着左胡服,乔装打扮一番,身边还带着伙计和女人,扮成一位商旅富贾,着三十几匹马驮了粮食、布帛,北上贩卖。他收买鲜卑头人身边的臣侍,以报效鲜卑头人为名,借机投奔鲜卑大王轲比能,并为轲比能献上美酒名酿。轲比能与韩龙在酒宴上对饮,韩龙以豪饮和高歌鲜卑曲而博得柯比能的欢心。宴至酣处,众将都已喝高,轲比能令鲜卑女岀庭献舞,韩龙以给轲比能斟酒为由,走至轲比能身边,轲比能醉眼醺醺,未及防备,被韩龙用短剑刺中心窝,当即倒地身亡。在一片混乱中,韩龙竟然割下轲比能的首级,用战袍包裹好飞步冲出帐外,翻身上马,骑上一匹王者的神骏驰归幽州。由此,韩龙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成功的刺客当年,荆轲刺秦王未果,而韩龙却成功了。故而,古人均叹:时也,运也!
自轲比能死后,鲜卑衰落,强者远遁,弱者降服,边陲乃稍得安宁。诸葛亮的南北联手攻曹之策,也被一剑粉碎。这是今本罗贯中所著之《三国演义》遗落的故事,如今补在这里,算作历史的一片拾叶吧。
边境安定,民众得以安居,汉族和分居到长城以南的南匈奴的民众,以及鲜卑诸部的民众逐渐适应了从牧猎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民族的融合使冲突减少,这无疑都是各族民众所愿意看到的。
编者说
西汉时代,匈奴强盛,长城线上汉匈相互征战连连。直到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归汉,王昭君出塞才得一段安宁。
东汉前期,匈奴分裂,长城线上汉匈继续征伐,直到汉和帝时期,窦宪荡平北匈奴,匈奴方得远遁。
东汉后期,又来了乌桓南下滋扰长城一线,直到汉献帝时期曹操北击柳城,平定乌桓,长城一线才得以一段时期的安宁。
由此,三国时代,战争多集中于魏蜀吴三国。即便是有诸葛亮联合鲜卑柯比能共击曹魏这样关于塞外之事发生,也只不过是个小插曲,三国时代还是以三国互殴为主的。
直到,西晋时代,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五个少数民族相继崛起,在长城南北建立了自己的*权(史称十六国),晋朝南迁江东称为东晋,中华大地正式进入了南北分治、朝代频繁更迭的南北朝时代。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于是,我们的品味长城历史,将进入下一个篇章——北朝长城,主要是北魏、北齐长城,北朝长城也是长城修建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最后,录一首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作为本文结尾,来体会长城南北人民的悲苦心声: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下一集我们将根据景爱先生的著作,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汉长城的分布情况,来作为整个品味汉长城系列的结尾。之后进入品味北朝长城篇章。
鉴于之前品味秦长城篇幅过于庞大,不仅编者费时费力,而且也加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为此,品味汉长城,我们将分为几篇来描述汉长城的相关史实,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