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早期长白山地区的教育
TUhjnbcbe - 2021/3/29 2:51:00
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刘厚生教授主编的《中国长白山文化》一书,对长白山地区的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也对早期长白山地区的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前,长白山地区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于是也就揭开了东北教育的第一页。当时的教育应该是融汇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之中的。当时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经验、劳动技能、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比如石器等工具的寻取和制造、火种的寻取和保存、人际关系的协作等。


  在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时候,东北长白山地区的原始人类也进入了氏族社会。此时的代表是辽东半岛的小朱山文化,鸭绿江右岸丹东地区的后洼文化,牡丹江地区的莺歌岭文化等。小朱山文化距今约—年前,出土的工具除了打制的石器以外,还有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刀、石网坠、石镞等;出现了手制的陶器,如直腹罐、杯、鼎、豆、陶刀、陶纺轮等;还出现了房屋。这都体现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教育程度的发展。后洼文化距今约多年前,在这里发现了许多雕刻品,有人的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动物雕像等;莺歌岭文化距今约—年前,也出土有陶猪、陶狗等。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精神的创造和享受,这当然增加了教育的内容,而且也需要教育的活动将之传播和延续下去。


  在古代长白山地区原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文化的开放性,即文化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小朱山文化晚期时较多见的三足器和蛋壳黑陶是受到山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辽西赤峰夏家店文化是东北地区较早的青铜文化,其上限相当于夏商时期,其下限约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上层文化的分布区域一直延伸到了吉林省南部的长白山地区。这种文化的交流必包含着教育的交流,必然会促使原始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长白山地区曾生活着一些古族,也曾出现过一些地方*权,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初始的教育活动。


  肃慎的教育:肃慎人身处山地林区,穴居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狩猎、养猪、种植五谷和纺织(用猪毛、貂毛和麻)是其主要的生产活动。肃慎人的造箭技术十分精良,曾是向中原进贡的重要物品。在社会培养规格上,肃慎人受到中原地区的极大影响,在虞舜的时候,中原的势力即发展到了这里,中原的社会道德、风俗深深地熏陶着这里,《淮南子》载:虞舜“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


  箕子朝鲜的教育:箕子乃商纣时的著名贤臣,至太师。此时,商朝的教育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述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有“笔”字和“册”字。所以箕子的走之朝鲜,对长白山地区的教育而言,肯定是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朝鲜鲜于氏奇氏宗谱》载:箕子东走,殷人“从之者伍千人”;《海东绎史》载:“诗书礼乐、医药卜筮”和“百工之具”皆由箕子带入封地;箕子“教其民以礼仪,田蚕织作”,还制“犯禁八条”以教其民。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长白山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即这里原始社会时期的那种融汇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普遍性和简单性的教育开始被那种独立而专门的教育所取代。


  郡治时期,自秦至西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教育有相当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造就了东北长白山地区教育的一个兴盛期。究其原因,首先,历代中原王朝及个别汉族地方*权在这里设郡立县,实施有效的统辖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约公元前年,“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满潘汗,一说在鸭绿江入海处,一说在清川江。无论哪种说法,燕的势力就此达到长白山地区是一定的,考古发现的燕长城古迹也证明了这一点。燕在东北设立了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三部。秦灭燕后,承袭了燕的辽东郡治,而且,郡下设县,县下有乡、亭、里,其行*设置较燕时更加完备。西汉武帝时期,废燕国,实行郡县制,辽东郡辖境包括辽河以东,东南至朝鲜半岛的博川郡大同江一带。武帝元封年间,攻灭卫氏朝鲜,设置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其辖境多涉及长白山地区。刘秀建立东汉后,着力于建立对东北,包括长白山地区的管辖和统治。一方面是安抚性的*策,即恢复王莽时期曾被剥夺的诸少数民族如乌桓、鲜卑、高句丽的爵位和封号。建武八年(公元32年),活动于长白山地区的高句丽遣使到洛阳朝贡,东汉恢复其王号,使之成为东汉的地方*权。另一方面,光武帝刘秀派兵渡海征乐浪,取其地为郡县,从而在萨水(清川江)以南确立了东汉对这里的直接统治。曹魏时期,在灭亡了公孙氏*权之后,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以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五郡为平州,后合为幽州。”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辖,曹魏*权还设置了护东夷校尉,治襄平,统管少数民族事务。西晋取代曹魏之后,也极力加强对东北的经营。泰始十年(),西晋在东北设置了平州,郡治于襄平,统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还在襄平设置护东夷校尉,管理东北和朝鲜半岛各族,这些都为东北长白山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环境。其次,大量人口向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流动,特别是汉族人口向这里的流动为这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相应的知识基础。在这一段的历史当中,有过几次重要的移民过程:一是公元前3世纪80年代初期,燕将秦开东击东胡,拓地千里,势力伸展到了东北南部,伸展到了长白山地区,于是使得大量的汉族人口进入长白山地区。二是在公元前年,秦灭燕国,燕王喜与太子丹率大批燕人迁居辽东。三是秦统治时期,确立了对长白山地区的有效管辖,于是有了人员向这里的移居和逗留;另外,秦的暴*也导致大量中原的人口流向东北,流向长白山地区。四是三国前后,中原离乱,辽东则相对安定,大批人口迁向辽东,甚至达到“旬月成邑”的地步。在这流动的人口当中包含了许多知识人士,正是他们将东北长白山区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正因为以上的因素,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教育有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郡治时期的长白山地区教育,虽尚处于一种非经常、非普遍、非系统的状态,但已出了育的萌芽,为以后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奠定了基础。南北朝之后,受中原影响,长白山地区的教育相对比较规范化:有了教育的场所,有了教育的管理机构,公学私学都有了较大发展,教育内容也趋于多样化、专业化。明朝初期,朱元璋就曾谕中书省:“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授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这种思想认识自然促成了东北教育机构设施的建立,促成了东北教育系统的完备。

通过对早期长白山地区教育状况的学习和了解,首先感到,长白山地区的教育很早就与中原教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整个中华教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长白山地区的各族人民虽身处边塞,条件艰苦,但对教育和知识始终充满着期待和渴望。第三,教育在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无论在和平交往时期还是战争割据状态,中原与边塞教育的纽带始终没有断裂,教育的桥梁始终没有坍塌,这为日后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孟桐作者单位: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研究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早期长白山地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