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详解见上集。
目录
上集
一、儿童用方
二、老人用方
三、女子用方
四、男子用方
中集
五、小便频数不禁
六、小便频数,或遗溺
七、兼遗精症状
八、小便多数,瘦损无力或腰膝无力
九、尿道综合征
十、兼小便时疼痛不可忍症状
十一、夜多小便
十二、小便频多,日夜无度
十三、小便数而多
下集
十四、膀胱结热,小便频数
十五、膀胱虚寒,小便频数
十六、膀胱及肾脏虚冷惫伤,小便滑数
十七、肾虚寒,小便数
十八、小肠虚寒,小便频数
十九、虚损,小便频数
二十、小便频数
二十一、小便滑数
十四、膀胱结热,小便频数
1.栀子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主治:因热食及啖诸热饼肉,致小便稠数者。
组成:栀子仁二两,甘草(炙),芒消(汤成下),*芩各二两。
用法: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取利即愈。
2.加减桑螵蛸散
来源:《医学探骊集》卷五。
主治:膀胱结热,小便频数。
组成:桑螵蛸三钱,人参二钱,龙骨三钱,五味子一钱,白果七个,覆盆子三钱,人中白三钱,龟版四钱,*柏四钱。
用法:水煎,温服。
方论:
此方以人参、螵蛸补虚,
以五味、龟版益肾,
以*柏、人中白清热,
以龙骨、白果、覆盆子收涩。
其热既减,便自不数矣。
十五、膀胱虚寒,小便频数
1.石斛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主治:膀胱虚寒,小便频数,腰背及腹痛。
组成:石斛(去根),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泽泻,肉苁蓉(酒浸,切,焙),*耆,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一两,槟榔半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2.石斛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虚冷,两胁胀满,脚胫多疼,腰脊强痛,小便滑数。
组成:石斛一两(去根,锉),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三分,泽泻三分,当归三分(锉,微炒),牛膝三分(去苗),白茯苓三分,沉香三分,人参三分(去芦头),桂心三分,磁石二两(捣碎,水淘去赤汁),*耆三两,肉苁蓉一两
(酒浸,去皱皮,微炒),茴香子三分,枳实三分(麸炒微*)。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津,食前温服。
3.牡蛎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膀胱虚寒,小便数。
组成:牡蛎(火煅),独活(去芦头),狗脊(去毛)各三分,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龙骨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
4.鸡眦胫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虚冷,小便滑数,漏精,白浊如泔。
组成:鸡肶胫一两(微炙),熟干地*一两,牡蛎一两(烧为粉),白龙骨一两(烧过),鹿茸一两(去毛,涂酥炙微*),*耆三分(锉),赤石脂一两,桑螵蛸三分(微炒),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干)。
用法:上为细散,用丹雄鸡肠三具,纳散在肠中,缝系了,于甑内蒸一炊久,取出焙干,为散。每服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5.桑螵蛸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虚冷,小便滑数,色如泔淀。
组成:桑螵峭一两(微炒),赤石脂二两,补骨脂二两(微炒),狗脊三分,萆薢一两(锉),白龙骨二两,韭子三分(微炒),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令微*),肉苁蓉四两(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干),兔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别研为
末)。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6.五味子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主治:膀胱虚冷,小便频数。
组成:五味子,磁石(煅,醋淬七遍),杜仲(去粗皮,炙,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木香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茴香子(炒)各一两,龙骨(煅)半两。
用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7.肉苁蓉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膀胱久冷,小便数,泄精不止。
组成:肉苁蓉(酒浸,切,焙),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萆薢,龙骨(煅,醋淬),山茱萸各一两,补骨脂(炒)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姜汤送下。
8.苁蓉牛膝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功用:补益下元,壮强真气。
主治:膀胱虚冷,小便频数。
组成: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补骨脂(酒浸一宿,炒),巴戟天(去心),羌活(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用獖猪肾一只,去筋膜,细切,研烂,取浸牛膝酒,同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临睡温酒送下。
9.固脬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
别名:固脬丹(原书卷十八)。
主治:脬寒,小便频数。
组成:益智仁二两半,石菖蒲一两,白龙骨三分,川乌头一两(生,去皮脐,锉,用牡蛎粉一两炒),(一方有覆盆子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煎益智汤送下。
十六、膀胱及肾脏虚冷惫伤,小便滑数
1.*耆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及肾脏久虚积冷,上焦烦热,小便滑数,如米泔。
组成:*耆一两(锉),熟干地*一两,土瓜根一两,玄参三分,栝蒌根一两,白龙骨一两,菝葜一两(锉),牡蛎一两(烧为粉),人参三分(去芦头),桑螵蛸三分(微炒),五味子一两,沉香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2.菟丝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及肾脏虚冷惫伤,小便滑数,白浊不止。
组成:菟丝子三分(汤浸三宿,焙干,别捣,为末),鹿茸一两(去毛,涂酥,炙令微*),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去皱皮,炙令干),桑螵蛸一两(微炒),牡蛎一两(烧为粉),五味子一两,鸡膍胵二两(微炙)。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3.牡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膀胱虚冷,肾气衰微,小便滑数,白浊。
组成:牡蛎二两(烧为粉),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狗脊一两,白龙骨二两(烧过),椒红一两(微炒),泽泻一两,败子一两(微炒),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微*),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干)。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十七、肾虚寒,小便数
1.羊肺羹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卷二。
别名:羊肉羹(《医学入门》卷三)。
主治:下焦虚冷,小便频数。
组成:羊肺一具(细切),羊肉四两(细切)。
用法:上加五味作羹。空腹食之。
2.益智酒
来源:《普济方》卷二十九引《指南方》。
主治:肾虚寒,小便数。
组成:益智(为末)。
用法:用好酒浸两宿,去药,微温酒服。
3.茴香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十九引《指南方》。
主治:肾虚寒,小便数。
组成:茴香一两,香附半两,菟丝子二两,桑螵蛸半两,盐(炒过)二钱。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4.附子都气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主治:
1.《饲鹤亭集方》:阳虚恶寒,小便频数,下焦不约,咳喘痰多。
2.《中药成方配本》:肺肾两亏,阴损及阳,虚火上升,喘息多汗。
组成:六味地*丸加附子二两,五味子三两。
用法:炼蜜为丸服。
5.附子汤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肾气虚寒,小便滑数。
组成:白术,附子(炮裂,去皮),干姜(炮),桂,赤石脂各一两。
方中白术、附子、干姜、桂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生姜汤调下,一日二次。
6.金锁丹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千金良方》。
功用:《瞿仙活人心方》:闭精。
主治:肾冷及精滑,小便频数。
组成:肉苁蓉五两(酒浸三日成膏),巴戟二两,破故纸四两,附子三两(炮,去皮脐),胡桃三十个(同苁蓉研)。
用法:上为末。同前苁蓉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十八、小肠虚寒,小便频数
1.鹿茸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
组成: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令*色),白龙骨一两(烧过),山茱萸三分(微炒)。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晚食前再服。
2.鹿茸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
主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
组成: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令微*),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山茱萸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送下。
3.椒附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济生方》。
主治:
1.《医方类聚》引《济生方》:小肠虚冷,小便频多。
2.《丹溪心法》:五更泄泻,久而重,其人虚甚。
3.《济阳纲目》:肾脏虚寒,大便滑泻。
组成:椒红(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龙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方论:
《医方考》:虚者,肾精不足也;寒者,命门火衰也。
肾主二便,肾脏虚寒,则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泻。
味厚为阴中之阴,故用山茱萸、鹿茸以益肾家之阴;
辛热为阳中之阳,故用椒红、附子以壮命门之火;
味涩可以固脱,故用螵蛸、龙骨以治滑泻之脱。
4.牡蛎丸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
主治:小肠虚寒,小便频数,便下久而有膜,如乳酪状。
组成:牡蛎(火焙,细研),萆薢,续断,益智子(去皮),石斛(去根),芎藭,牛膝(酒浸切,焙),狗脊(去毛),五味子,石硫*(另研),山茱萸,巴戟天(去心),龙骨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小便止即已,不必再服。
一方杵为末,入盐煎,空心频频服,不止,再炼蜜丸服。
5.厚朴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别名: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小肠虚冷,脐下急痛,小便滑数。
组成:厚朴一两半(去皴皮,涂生姜汁,炙香熟),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白龙骨一两,芎藭三分,当归一两(切碎,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同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十九、虚损,小便频数
1.菝葜汤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九。
功用:温脾补肾。
主治:肾虚小便数而渴,体虚清瘦,舌干枯。
组成:菝葜一两(锉如豆大)。
用法:用水二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每日旦、中、暮各一次;觉减则每日二次,后以药调补。
2.人参鹿茸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劳心过度,心肾不足,小便频数,津液随下,虚损食少,身体羸瘦。
组成:人参,柏子仁,赤石脂,川续断,鹿茸,大当归,白茯苓,酸枣仁,代赭,萆薢,干莲肉,山药,天麻仁,桑寄生。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以莲肉(去皮心)煎汤,早、晚进三四十丸。
3.蛤蚧补肾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壮阳益肾,填精补血。
主治:身体虚弱,真元不足,小便频数。
组成:蛤蚧6.5g,淫羊藿40g,麻雀(干)25g,当归40g,
*芪30g,牛膝40g,枸杞子40g,锁阳40g,*参50g,肉苁蓉35g,熟地*60g,续断40g,杜仲60g,山药50g,茯苓50g,菟丝子40g,葫芦巴30g,狗鞭20g,鹿茸1.8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5g,密封。口服,每次3~4粒,1日2~3次。
4.七仙丹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经验方》。
别名:枳壳丸。
功用:健阳。
主治:虚损,小便频数。
组成:木香半两,枳壳一两(麸炒,去瓤),白茯苓(去皮),川楝子(酥炒),知母(去毛),小茴香(盐炒),甘草(去皮)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温酒送下,干物压之。
5.牡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功用:暖水脏,益元气。
主治:虚损,小便滑数。
组成:牡蛎粉一两,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干),磁石一两(烧,醋淬七遍,细研,水飞过),山茱萸一两,*耆一两(锉),熟干地*一两,沉香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去瓤),怀香子一两,丁香一两,石斛一两(去根,锉),干姜一两(炮裂,锉),巴戟一两,桂心一两半,槟榔一两半,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吴茱萸一两(酒浸七遍,焙干微炒)。
用法: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以盐汤送下,渐加至四十丸。
6.韭子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主治:下元虚惫,小便滑数,虚损不足。
组成:韭子二两(酒煮十余沸,炒令干),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龙骨一两,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鹿角屑一两,山茱萸一两,桂心一两,车前子一两,天雄一两(炮裂,去皮脐),补骨脂二两(微炒),槐子一两(黑大者,炒令香)。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7.益肾丸
来源:《杏苑生春》卷七。
主治:下元虚,小便频数者。
组成:胡芦巴,破故纸,川楝子(同牡蛎炒,去蛎取肉),鹿茸,熟地*,益智仁,山茱萸,代赭石各七钱五分,海螵蛸,龙骨,熟艾,丁香(尚好者),沉香,乳香各五钱,禹余粮,赤石脂各七钱五分。
用法:上为末,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菖蒲汤空心送下。
二十、小便数
1.熟干地*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别名:熟地*丸(《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小便数,饮水多。
组成:熟干地*一两,土瓜根一两,*耆一两(锉),菝葜一两(锉),漏芦二两,地骨皮一两(锉),栝楼根二两,桑螵蛸一两(微炒),龙骨二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蜜水送下。
宜忌:宜常服牛马乳。
2.小豆叶羹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食医心鉴》,外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
主治:小便数。
组成:小豆叶一斤
用法: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
3.鸡肠菜羹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九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三六。
主治:小便数。
组成:鸡肠草一斤。
用法:上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作粥亦得。
4.鸡肠酒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七。
主治:小便数。
组成:鸡肠一具。
用法:上洗如常法,锉碎,炒作臛,以酒着椒、葱、五味食之。
5.四倍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二一。
主治:小便频数。
组成:人参,牡蛎半两(盐泥煅),赤石脂一两(醋浸七次),菖蒲三两。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姜汤调下。
6.萆薢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六。
功用:益肾气。
主治:小便频数。
组成:萆薢,菟丝子,白茯苓,鹿茸,肉苁蓉,*耆,川巴戟,杜仲,金毛狗脊,益智仁。
用法:上为末,酒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盐水送下。
7.猪肚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六引《经验良方》。
主治:小便频数。
组成:猪肚一个,莲子一升(与猪肚同煎一周日,干为末,去皮心),母丁香,川楝子(打破),破故纸,舶上茴香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8.快活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十二。
功用:疗脾胃,顺气建阳,住小便。
组成:丁香,官桂,木香,茴香各三钱,干姜五钱,苍术(去皮,炒)五钱。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好酒送下。
9.滋阴散火汤
来源:《一见知医》卷二。
主治:膀胱血少,火邪妄动,小便数。
二十一、小便滑数
1.通灵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主治:心气不足,小便滑,赤白二浊。
组成:益智仁,白茯苓,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白汤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2.雄*丸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小便滑数。
组成:雄*,干姜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3.八味补骨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小便滑数。
组成:补骨脂(炒),巴戟天(去心),桑螵蛸(炒),菟丝子(酒浸三日,别捣),牛膝(酒浸,切,焙),熟干地*(焙)各一两,干姜(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三分。
用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粟米饮亦得。
4.石菖蒲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小便滑数,腰膝少力。
组成:石菖蒲(米泔浸半日,切片,焙)五两,肉苁蓉(酒浸半日,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蜀椒(取红)各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花名:油桐花。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