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诗经middot鄘风middot
TUhjnbcbe - 2021/3/11 11:16:00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译文:

在哪里采摘唐棣?在沬乡那个地方。此时心中想的什么?是大美的齐姜啊!在桑中期盼着我,邀请我到上国宫室,送我到淇水之上啊!

在哪里收割麦子?在沬乡北方之地。此时心中想的什么?是大美的联手啊!在桑中期盼着我,邀请我到上国宫室,送我到淇水之上啊!

在哪里采摘萝卜?在沬乡东方之地。此时心中想的什么?是大美的安泰啊!在桑中期盼着我,邀请我到上国宫室,送我到淇水之上啊!

释义:

《鄘风》描绘了卫文公复兴时代的卫风,先是宣姜的德风孕育,然后是文公蹈励发扬,复兴卫国,最后一部分是描述许穆夫人忠信知礼,大义帮助卫国复兴的德风,三部分构成了卫国史诗中的《鄘风》诗歌大剧。

之前论述到《鄘风》中的《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均出自宣姜的手笔,从作品的文风,结合人物品行及当时历史背景看,《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三首诗为卫文公所作,《蝃蝀》、《相鼠》、《干旄》、《载驰》四首诗为许穆夫人所作。

国风是国中德风,也是国之画卷。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是我们新中国美丽的画卷,也是我国德风。一国之兴,是民生的状态,起底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旧中国,外有强盗侵入,国内*治昏暗,民不聊生。中国革命初期,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苏维埃*府,让人民能安居乐业,此时期的井冈山是人们的乐土。在*的领导下人们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中国革命初期的德风,最后解放全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公元前年,狄人侵卫,卫懿公荒淫亡国,卫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卫国大臣和百姓南迁,姬燬的哥哥卫戴公在许穆夫人等人的帮助下建立临时*权,但卫戴公没能挽救卫国就去世了。卫文公临危赴命,带领卫国走向伟大的复兴。文公如何实现复兴的呢?

《鄘风·桑中》一诗是卫文公对幸福生活的描绘,人们有了美好生活愿景,有了乐土,卫国才能步入兴盛发展之道。有了符合道德的基本思想做根基,国家的发展才能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德风固然是一国的发展基础,还要紧密结合时势及环境,作出适合时宜的举措,《桑中》一诗反映了此时期卫国发生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即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得以复国。

卫文公非常清楚自己复国的缘由,能够发自内心真诚的感恩,饮水思源可谓知礼也,所以卫文公能在乱世对卫国进行准确的定位,更好的立于诸侯国生存发展。

《桑中》这首诗与《鄘风·定之方中》《卫风·木瓜》一样,是卫文公歌颂齐桓公之德,感恩不失自我,体现了君子高尚的品德。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何处的意思,也是一种轻快的语气词,让人有安舒的感觉。

唐,唐棣。古代唐字与棠通假,诗中的唐或许是棠字。《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邢昺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唐棣,﹞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

古人认为唐是菟丝子,描述菟丝子对本诗来说没有任何文意。按照本诗时间顺序,采唐在采麦之前,诗中的采唐,或许是采摘甜美可口的雀梅,或许是采唐棣的花。从后面关联的美孟姜看,采摘唐棣之花的可能较大,以唐棣之花赞美其人。

沬,卫国地名,早期或是殷商都城朝歌。《左传》:“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括地志》说:“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书·酒诰》:“明大命于妹邦,......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卫国原址是颛顼都城的地方,上古时称帝丘。卫康叔被封于殷商的旧邦,封国时,称其封地为妹邦,这个妹字或许与沬字相通,也或许朝歌附近的河称为沬水,朝歌被称作沬地。

何处采唐?在沬乡这个地方。作者以沬乡代表卫国,一是突出卫国的风土人情,二是喻义卫国有悠久的历史。在自己的家乡追求美好的生活,心中想到另一大美之德。

云谁之思?云,向人表达、诉说。诉说的是“谁之思”。此处的谁不是特定代表人的代词,而是什么的意思。“谁之思”是一个倒装句,意思为思念的是什么。在沬乡采唐的人,此时此刻在思念什么?

此句诗与《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词句相同,词意却大不相同。《简兮》前一句“山有榛,隰有苓。”描述的是静态事物,后面“云谁之思。”是指西方美人在思念这些事物。《桑中》一诗前一句是一个动态的采唐画面,云谁之思?描述的是画面中采唐人的思念,“美孟姜矣”等才是所思的人或事。

美,美好,一个事物最完善的呈现状态,此诗中也可能是动词,对最好德行的赞美。

孟,大,也是事物最美好的状态。

姜,齐桓公的姓。姜姓源于太岳,长期与*帝一族有姻亲,美好女子之意。姜太公为姜姓的吕氏,男子名以氏族命,吕望、吕伋等,女子则已姜姓,鲁国的文姜、卫国的宣姜,前面是丈夫的国号,后面是自己的姓。齐桓公为姜姓,吕氏,因为姜太公吕望封为齐,是有国的诸侯,齐是氏族特征,姜太公之后代也称为有齐氏。

美孟姜矣,心中思念的是最美的齐姜。姜姓,代表齐桓公,也代表齐国。《左传》:“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適齐。”卫文公在卫亡国之前就到了齐国,是因为其母亲宣姜是齐国人,是齐桓公的姊妹,此处称美孟姜矣,是对母氏国家的尊称。或许,卫文公在齐国也娶了姜姓女子,或许是齐桓公的女儿。从本诗语境中看,美孟姜矣主要是赞美齐桓公,这与后面诗句中齐桓公所做之事有关。

期,期盼,或约定。

桑中,或许是卫文公姬燬与母亲在卫国生活的田园,或是卫国与齐国交界地方。

期我乎桑中。如果期是期待的意思,就是齐国人希望在艰难环境中的姬燬去齐国。也可能是宣姜提前与齐国联系让姬燬到齐国避难,齐人有所期盼,所以期有约定之意,存在着在某处相约的可能。从文意看,在姬燬原来生活田园的可能较大。

要,邀请的意思。要字古代通常用于以某条件为胁迫强迫他人接受条件。在此诗中,主要是邀请之意,而且是齐桓公非常善意的邀请,所以卫文公才会发自内心的美孟姜矣。

上宫,对齐国的尊称。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尊其为上。

自齐桓公时期开始春秋称霸。齐桓公称霸,是建立在其较高的德行上,让各个诸侯能信服遵从。齐桓公帮助复卫国、复邢国。并让其不感到亏欠,和带着耻辱烙印,而是能像当初一样按照正常发展之道发展,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使如此,《春秋》从礼制上并不认可其霸主。《春秋》:“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公羊传》:“楚丘者何?卫邑也。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其言城之者,专辞也。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

卫文公所称要我乎上宫,是指齐桓公对其以礼相待,按照一个诸侯国国君的身份对待他,帮助其复国。上宫之称体现了对齐桓公的敬重。虽称齐国为上国,但是两国仍是平等诸侯地位,卫文公后来也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稳定*局。后世称霸的晋国和楚国则不同,都取代天子的地位向郑、陈等国征币,没有齐桓公那样高尚的德行。

淇,卫国淇水,淇之上是指卫国。

送我乎淇之上矣,是指送立卫文公到卫国做君主。卫文公之前居住在卫国浚水之邑,国都在淇水之地,虽然后来迁都到楚丘,之前淇地仍是卫国*治中心,淇之上只是一个象征,送淇之上即代表送到卫国。

《左传》:“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適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齐桓公最初派儿子公子无亏带兵在曹地保护卫戴公,卫戴公去世后,才送立卫文公姬燬为卫国新君。或许之前,先把卫文公送到了卫国的曹地,后来卫文公在浚城兴起,《干旄》一诗就是赞美此时期的卫文公。此时淇地还被北狄占领,后来齐桓公帮助卫文公在楚丘建都,最终驱逐北狄,统一卫国。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描述了卫文公在齐国避难,受到齐桓公的礼遇,帮助立其为卫国国君,全力支持卫文公复兴卫国的过程。此句诗是《桑中》一诗的核心思想,即卫文公盛赞齐桓公美善大德。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麦,麦子。采麦,是收割、收获的状态,也是丰收的状态。其词义中收取的元素与后面的弋有一定联系。

沬之北,向着齐国的路线,齐国在卫国东部,正东为鲁国,要从北部向东。《北门》一诗反映公子伋出使齐国也是从卫国出此北门。

弋,带有绳子的箭,作为动词有射取鸟类的意思,其词性中也有收获的意思。《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注:弋,取也。疏:弋,射也。射而取之,故弋为取也。

根据本诗的语境,弋是指联合的意思。一方面,卫文公自己避难到齐国,得到齐国的帮助,像射出有绳子的箭,能收取成果。另一方面喻义卫文公与齐桓公联合,驱逐夷狄,维护中华文明,使华夏之邦得以存在,礼乐得以传承。最终让卫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像小麦丰收一样收获胜利成果。美孟弋矣,是赞美伟大的联合,伟大的胜利。

古人把弋定义为女人。认为美孟姜矣是夸姜姓美女,美孟弋矣是夸弋姓美女,美孟庸矣是夸庸姓美女,但又在历史上找不到出处。此乃受毛亨思想的影响,毛亨定性《桑中》为淫乱之诗,《毛诗序》:“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於幽远,*散民流而不可止。”

孔颖达曰:“此惠公之时,兼云宣公者,以其言由公惑淫乱,至於*散民流,则由化者远矣。此直言公室淫乱,不指其人,而宣公亦淫乱,故并言之也。序言“相窃妻妾”,经陈相思之辞,则孟姜之辈与世族为妻也,故知世族在位,取姜氏、弋氏、庸氏矣。”

孔颖达曰:“所以思孟姜者,以孟姜爱厚於我,与我期往於桑中之野,要见我於上宫之地,又送我於淇水之上。爱厚於我如此,故思之也。”

古人之所以认为是淫诗,是因为理解成一人占有三个美女,还在同一地址期盼、约会、相送,定是大夫偷窃他人的妻妾,整个卫国都是一窝淫贼。

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呢?以“谁”的缘故,认为谁就是指人。所以后面的美就是指美女,美孟就是大美女,何况第一个姜,确实代表了姓,通常女子称其姓,所以后面的弋和庸也是美女,一人约三个美女就是淫乱。

难道《诗经》所记就是这样低俗的思想?就是向世人宣扬这样的德风?爰采麦矣,金*的麦穗,朴实的人们在麦田享受丰收的喜悦,多么美丽一副的画卷,多么美好的德风,被涂抹的污秽不堪。为什么卫文公在采麦的画卷里思念赞美伟大的联合?

如同金*的麦穗,勤劳善良的人们有颗金子般心灵。人们内心纯朴洁净,追求幸福生活,这是大家共愿的美,是卫国人民追寻卫文公的原因,也是齐桓公原意帮助卫文公复兴卫国的原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走美善的正道啊!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葑,大概是萝卜,菲是其叶子。

《左传》中记载: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管敬仲,桓之贼也,实相以济。《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君取节焉可也。”冀缺有德行,晋文公担心其父亲是罪人不敢用,臼季以可以取用葑之节,不顾不能食用的菲叶来看,葑是萝卜或同类农作物。从本诗词性看,能与庸相关联,取义其美满状态,大概是萝卜。

沬之东,其方向由沬之本乡,到沬之北,到沬之东,喻义思念导向是大美的齐国。

庸,美好的状态。词义源自用,后来形容事物达到最完善的状态。由于后来与平庸、庸俗组词,后人把其定义为贬义词。孔子主张的中庸状态,既是中和的,又是饱满的,是完全符合于道的状态,达到中庸是非常难的,只能无限接近到,让心中于道,仅仅一个至诚如神的中庸状态,普通人就无法企及,所以也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中庸是稍微让自己平庸的意思。

本诗的庸,是一种完善的状态,像萝卜一样饱满,是社会按照礼制运行发展的状态,也是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的状态。

《左传》:“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卫国亡国后,支离破碎,民众被野蛮的铁蹄蹂躏,国家没有生产生活秩序,可谓一穷二白。卫文公不负众望,带领卫国走向复兴之道,让民众重新有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国家的发展又处于完善饱满的状态。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一诗每段最后都赞美齐桓公相助大德,最后一段把最美的生活状态呈献给齐桓公,庸字体现了君子有着对美善的共同追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经middot鄘风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