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6 18:52:00
考先秦前后文献,五行学说多与四时阴阳说关联,如《吕氏春秋》《*帝内经》《史记》《春秋繁露》等莫不如是。不过,关于五行学说理论思想的详细起源形成过程,在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之前,国人由于文化思维逻辑及文化构建方法,几乎未曾受过其他异端文化理念的冲击影响,因而始终因循守旧,秉持本来如斯,理当如此的惯性心态,缺乏旁观者身份的严谨审视与反思。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其思维方法,前所未有地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批判。随着国人传承数千年惯性文化世界的不断崩塌,迫使学人不得不从源头上审视反思解读包括五行学说在内的各种祖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思性的文化。不过,有悖文化常识逻辑的是,近代以来,主流学术界一直试图借助西方文化思维逻辑,及其科学技术成果这种外来文化手术刀,解析源自上古中国的这些独特文化理论学说的建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构建逻辑,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秉持的天地自然三位一体哲理思辨逻辑。任何文化知识体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思维逻辑,体系建构方法。一门文化知识只有在其自身语境范式下应用与审视,才能准确判别其是否正确与合理。研究一门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如果脱离其建构形成的历史背景,罔顾其原初的建构形成思维逻辑,而现实中找不到可资凭信的实践经验基础,学理上又矛盾重重,纰漏百出时,不仅提示其研究结论的不可靠,更说明其研究方法的不科学,不严谨。近现代人提出的诸如五材、五星、五方等五行理论建构观,恰好违反诸多类似的文化考证禁忌。如按五材元素观,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物质的运动变化,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体验感受这种“行”。此外,火是什么材质元素?木燃生火到底是木生火,还是火克木?五星起源说问题之一,是五大行星名称最初并不以五行名,如木星最初叫岁星,火星叫荧惑星,金星叫太白星,水星叫辰星,土星叫填星,而且五星之间也不存在什么特别的“生克制化”作用关系。五方起源论的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木、火、金、水、土与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联性。再者,类似西方克东方、东方生南方这样的观念毫无实践体验基础,而且地理方位与运动性也没有任何关系。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曾就五行的本质内涵提出一些原则性认识:“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五行理论乃是对具体事物的基本性质作出初步分类的一种努力。所谓性质,就是说只有在它们起变化时才能显示出来。把自然界重要物质的基本属性作一假定性的分类,而这种工作的成果,也就是五行的理论……所以用‘要素’或‘元素’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运动’的涵义。”李约瑟虽然没能说明五行内涵思想的起源建构过程,但这些原则性看法无疑是精辟中肯的。具有运动性、变化性时空过程的“五行”显然既不会是什么具象的材质或星体,更不可能是虚无的方位空间。王充《论衡·物势》说:“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周敦颐《太极图说》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王充、周敦颐等之说甚有道理,五行本意当是指蕴化自然界四时气候生命万象的五种天地阴阳合和之气。五行学说应是阐释五种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属性功能特征、相互关系,及蕴化自然界四时气候生命万象机理的思辨性唯物论哲学,本质上属于阴阳学说范畴。阴阳学说以二分时象观为其实践思想基础,适宜阐释自然界气候物候两个时相区间比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诸如寒热、生灭、盛衰、升降、宣敛、明暗、动静等对立矛盾性特征。当一年四分观形成之后,要继续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相应的四象原理,固有的二分时象模式显然力不从心。为此,需要在传统二分时象模式基础上,演绎出四分四时阴阳观,五行学说即是这一文化创造的结晶。《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抟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自然界四时万象是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制化过程中的产物,没有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就不会有抟和的四时阴阳精气,没有抟和的四时阴阳精气,就不会有自然界生命万物形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一年分为四时,四时合则为一年。相应地,一年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分为四时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四时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合则为一年阴阳合和之气。即天地合一之气分则为四时之气,四时之气合则为天地合一之气。一气者,即一个年周期中的天地阴阳相合之气,五行学说称之为土;四气者,即春、夏、秋、冬四时天地阴阳相合之气,五行学说分别称之为木、火、金、水。四时之母土气,加木气、火气、金气、水气,共五气,即五行之气。如下图《管子·五行》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史记·天官书》说:“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五行学说以天文历法中的四时四分阴阳观为理论根基,不断引申延展,开枝散叶,最终成为阐释天地自然物象事理的哲学理论,形成庞大的树冠状五行文化体系。如用以阐释人类生命机能的五脏系统学说,用以解说社会*权更迭的五德学说,用以区别物质性质的五味、五气、五色、五虫学说,用以描述气候变化的五运六气学说等等,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摘自:谭春雨《中医发生学探微》作者丨谭春雨版面丨菟丝子图片丨王德福丨版权声明丨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