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体系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辨证
第二版
主编:冯世伦张长恩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方解〗本方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增量麻*而成。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葛根汤本桂枝汤,加入葛根增麻*。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而喘用之良。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解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是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在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已说明,今因见无汗恶风,故用有麻*的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解读〗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是指既有头项强痈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治疗急当救表,宜以葛根汤主之。〖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汤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解读〗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小便反少。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颈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症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多以本方治之。
本方证已明确为太阳病证。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本方证常见于急性病。如张长恩医案:3日来患感冒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自服去痛片不愈,翌日医务室给服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服后汗仍不出,反见项背强急。观其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予葛根汤:葛根12克,麻*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结果:服2剂,身濈然汗出而解。
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与本方治之屡验。《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这可能都是痹之属?
读伤寒-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六经辨证医案
周某某,男,47岁。
头晕、心慌伴乏力1周余。
1周前,患者因喝酒过量,头晕、呕吐频繁,去卫生间,排出大便色黑,医院,病人不愿,在床上躺了2天半,当时随其爱人去见患者:
处于半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立即测血压,第一次60/40mmHg,第二次40/20mmHg,心率次/分。
第一印象就是失血性休克,当即予以针刺合谷穴(双)、内关穴(双)、素髎穴,交替剌激约3分钟左右,血压已升至90/60mmHg,患者清醒,大汗渐止,医院继续救治。
患者住院4天后,因经济拮据而出院,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
面色萎*,头晕,心慌气短,乏力,口不渴、不苦,口中无味,纳差,时时微自汗出,无恶心、呕吐,大便澹薄、色泽已正常,1日3?4次,小便正常,舌淡嫩红,苔薄白,脉沉微细。
四诊合参
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阳虚中寒,气血亏损。方拟四逆汤、理中汤、当归补血汤三方化裁:
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参、*芪、炒白术、淫羊藿、菟丝子各30g,炙甘草18g,当归15g,山萸肉60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面色已有红润,头晕、心慌、气短减轻。上方炮附子(先煎1.5小时)、干姜各加至45g,继服5剂,痊愈。
按:该案患者因过量饮酒,损及中焦阳气,胃气亏损,脾虚失摄,血溢肠中,“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景岳全书?血证》)。
失血过多,中气亏损,少阴阳衰,阴阳有欲脱之势,经救治,急症虽稳,但太、少二阴阳气仍虚,阴血亦亏。
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虚寒,阴血不足,治宜温阳固本,益气补血。
遵《伤寒论》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故方拟四逆汤回阳固本,合以理中汤温中益气,合以当归补血汤(金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促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此乃补气生血的代表方,临证加好,疗效确实明显。
淫羊藿“益气力”(《本经》),加之以加强温肾扶阳益精气之力。菟丝子“补不足,益气力”(《本经》),既能补阳又能益阴,加之补肾精以助生血。
山萸肉“强阴益精,安五脏”(《本草纲目》引《别录》),加之以加强补阳益阴固脱之力,方证相合,疗效明显。由此案知,活用经方,不仅可在经方之间相合,也可据证与时方相合,一切以谨守病机为主,这就是经方应用的灵活性。
笔者介绍:莫金乙(莫默),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崇尚仲景医学,善用中医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经方)诊治各种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