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淋证来睦山书院一起学中医
TUhjnbcbe - 2021/1/21 14:58:00
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定义: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历史沿革:

①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也。指出了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

②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③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④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中对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成为多数医家临床诊治淋证的主要依据。

⑤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外台秘要?五淋方三首》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互淋,宋?严用和《济生方:小便门》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淋浊》中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

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凡是具有淋证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淋证的病因可归结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一、病因

1.外感湿热

因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从下入侵,热蕴膀胱,发为淋证。

2.饮食不节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乃成

淋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膀胱气滞,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证。

4.劳伤、体虚

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年老体虚,久病缠身,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

或妊娠、产后脾肾气虚,而致膀胱气化不利。

二、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在膀胱与肾。

肾者主水,维持机体水液代谢。膀胱者州都之官,有储尿与排尿功能。两者脏腑表里相关,经脉相互络属,共主水道、司决渎。湿热等邪蕴结膀胱,或久病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淋证。

分类:由于湿热导致病理变化的不同,及累及脏腑器官之差异,临床上乃有六淋之分。

①热淋:若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

②血淋:若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乃成血淋;若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亦为血淋;

③石淋:若湿热久蕴,熬尿成石,遂致石淋;

④膏淋:若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混浊,而为膏淋;若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亦为膏淋;

⑤气淋:若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则为气淋;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亦成气淋;

⑥劳淋:若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恋,遂成劳淋。

相关脏腑:可见淋证的发生除膀胱与肾外,还与肝脾相关联。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病理转化:初起多因湿热为患,正气尚未虚损,故多属实证。但淋久湿热伤正,由肾及脾,每致脾肾两虚,而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常见阴虚夹湿热、气虚夹水湿等。因此淋证多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

转归: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

(1)六淋之间的虚实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亦可能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六淋本身的虚实转化: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转为血淋,热淋也可诱发石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在虚证淋证的各种证型之间,则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一、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

相同点: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

区别:

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联系:诚如《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说:“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出。”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

相同点: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如《丹溪心法?淋》所说:“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

相同点: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混浊症状上相似。

区别:尿浊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即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则为淋,不痛为浊。”

一、辨证要点

1.辨六淋主症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而各种淋证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现。

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证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2.辨淋证虚实

根据病程、症状、脉象等辨别淋证的虚实。

实证:病程较短,主要表现为小便涩痛不利,舌红苔*,脉实数,由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虚证:病程较长,表现为小便频急,痛涩不甚,舌淡苔薄,脉细软,由于脾肾亏虚,膀胱气化无权所致。但在淋证虚实转化中,每多虚实夹杂,故必须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和证情之缓急。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

具体而言,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1.辨轻重缓急,重标本虚实。

淋证有轻重不同,轻者尿急、尿频、尿痛,但无恶寒、发热、腰痛等,治疗上清热利湿通淋,用药1周即可,若见发热、恶寒者,当加以清热解*之品,且需服药2周以上,以免湿热留恋。

体虚者感受湿热之邪,先去其邪,之后扶正。年老体虚甚者或淋证日久,须兼顾祛邪与扶正,不可一味苦寒清热,避免邪虽去而正亦伤,正伤而邪易侵,反复发作。老年人尤其注意补益脾肾,遵循肾虚而膀胱热的病机,攻补兼施,温清并用。

2.淋证急发须通淋凉血,迁延日久重补肾化浊。

淋证急性期多因湿热蕴结膀胱,治疗上以清热通淋为主,但热结血分,动血伤络,多见尿血,应加入凉血之品,凉血有助于泄热,生地榆、生槐角、大青叶为常用药物。

其中地榆生用凉血清热力专,直入下焦凉血泄热而除疾,生槐角能入肝经血分,泄热为其特长,两药配伍治淋,有明显的解*、抗菌、消炎作用,能迅速改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淋证迁延日久,可致肾气虚弱,腰酸,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补虚时须配合泄浊化瘀,病久阴阳俱虚,可用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生地、山药、山茱萸益肾固本,加萆薢、生苡仁、茯苓、丹参、败酱草、赤芍等泄浊化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淋证来睦山书院一起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