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夏天的味道
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至,不仅意味着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旺季生长的一个时期,在天文学上,立夏还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开启炎炎夏日。
过夏养生先“养心”
众所周知,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而火气通于心,故人们易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对此,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陈淑娇主任医师特别提醒,立夏养生先要“养心”。那么,如何在夏季做到"戒燥戒怒",以此更好护心?
嵇康在《养生论》中曾说,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心静自然凉,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静闲。
立夏
立夏当以“四”宜食
第一
多食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山药、小麦、玉米、海产品、蛋类,既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第二
多食酸、少食苦。立夏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的时节,因此人体的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应多吃酸性食物,如鱼、鸡、瘦肉、鸭肉、豆类、芝麻、洋葱、圆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芦笋、南瓜、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第三
多食生津止渴的食物。夏季容易因天气炎热而导致体内水分流失,消化系统功能降低。此时宜多吃稀食,如早晚食粥,午餐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还可加入荷叶、绿豆等具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第四
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日常生活中,还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桃、乌梅、草莓、番茄、冬瓜、莼菜、*瓜、鲤鱼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以及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立夏
陈医生表示:立夏饮食总体遵循清淡原则。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油腻、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易出现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另外,饮食方面要注意不可过食和滥食,否则容易伤害胃肠的消化功能。
度夏试试“茶菜粥穴”
茶·五花茶
准备:金银花、野菊花、槐花、玫瑰花、鸡冠花各5克。
做法:用药前先把上述药材浸泡10分钟,然后将其放入砂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慢火煲大约10分钟即可。饮用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功效:此茶既能清肝热、去心火,也有清热解*、消暑祛湿、利小便、凉血和预防夏季风热感冒的功效。
茶·麦冬西洋参饮
做法:将麦冬5克、西洋参3~5克泡水饮。
功效:此饮可解心烦、益气。适用于天热易心烦、心气弱者。
菜·丝瓜炒蛋
准备:丝瓜(去皮切块)克,鸡蛋(鸡蛋去壳倒入碗中搅匀)2个。
做法:在锅中放入少许油,加入鸡蛋以及丝瓜一同翻炒,将熟时加入调味料即可。
功效:此菜不仅能提高蛋的营养价值,还能清热化痰、疏通经络。适用于血虚所致的晕眩、乳汁不通、烦躁失眠、痈肿疔疮等症的辅助食疗。
粥·赤小豆粳米粥
准备:赤小豆5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赤小豆与粳米同煮为粥。
功效:此粥利水消肿,健脾渗湿。适合老年性肥胖症、手足浮肿、小便不利及大便稀薄等症的辅助食疗。
粥·皮蛋瘦肉粥
准备:猪瘦肉(切丁)50克,松花蛋(去壳切丁)1个,粳米50克。
做法:将三者同煮为粥,最后加入调味料即可。
功效:此粥除烦清热,滋阴清热,益血填精。
穴·按摩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掌心面,手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即每个人自身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按摩时,用一只手的拇指置于对侧手臂的内关穴上,稍微用力向下点压,保持压力不变,旋转揉动,直至产生酸胀感,点揉1分钟即可,再换对侧。注意按揉时不可憋气。
功效:内关穴具有双向调节心律的作用。若心跳快,按揉它可以减缓;若心跳过慢,按揉它又可以增加心率。
立夏
温馨提示:本文上述经验方仅供参考,饮服请遵医生指导。
陈淑娇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药膳分会常务、内经分会委员。长期工作于临床和教学一线,师从李灿东教授。获得第二届国家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医药博士生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在研主持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参研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发表国家级、省级、SCI论文10余篇。
中医健康管理,围绝经期综合征、内分泌代谢性、肾脏疾病、肿瘤术后调理、脾胃病、月经病、痤疮等病诊治。
名
医
荟
萃
国医堂坐诊时间:
周五上午(08:00—12:00)
周日上午(08: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