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圣诞节有关的植物,槲寄生,你不知道的故事,这种到处可见的植物,竟是国外最受欢迎的圣诞饰品,还是索吻神器
冬至过了,汤圆、饺子也吃了,可南方的冬天却迟迟羞涩着脸,20多度的气温,让人还以为是秋天呢!其实植物比我们还要敏感,在这样反常的季节里,它们的生物钟也跟着紊乱了,在冬日里依然生机勃勃。据说这种植物是国外最受欢迎的圣诞饰品之一,虽然咱不过洋节,但今天是圣诞节,就写个跟圣诞节有关的植物吧!
这种植物就叫“槲寄生”。你或许对“槲寄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出现在不少文学作品里,也出现在欧洲一些神话传说里。那槲寄生跟圣诞有什么关系呢?在国外,尤其是基督教势力大的国家,有这样一个说法“公开亲吻你喜欢的人”,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在圣诞节的槲寄生下,因为按照他们的习俗,这个接吻的请求是不能拒绝的。相传男生可以亲吻任何站槲寄生下的女子,如果她拒绝了,明年就会嫁不出去。
槲寄生是一个大家族,有多种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可见,顾名思义,“槲”是槲树,泛指壳斗科的栎属植物,“寄生”则是说它们是长在槲树上的寄生植物。而在槲寄生下接吻对于基督徒来说也是个外来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源自北欧的凯尔特民族。凯尔特的德鲁伊们在老橡树上发现了槲寄生,这种结合被认为是永久性的,因此在古老的信仰中,槲寄生代表两性结合、多子多孙的预兆。他们认为如有女子偶尔经过或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
到了18世纪,槲寄生仪式才被纳入到了世界各地的圣诞节庆典中,人们认为槲寄生可以带来好运,因此槲寄生便成为了圣诞节最受欢迎的装饰品之一。后来在英国发展出了在槲寄生下亲吻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一对情侣站在槲寄生装饰下,且槲寄生球仍然有浆果,他们就必须亲吻,并将一个浆果将从球中取出。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植物都有正常的根、茎、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自然生长,我们称之为自养型生物;那么一些另类的植物,它们或是异养型生物,完全不劳而获,或是半自养型生物,既不劳而获,又自食其力。比如我们熟悉的菟丝子就属于前者,完全依靠吸收寄主的养料生活,这种完全异养型的生活方式叫做“全寄生”。
槲寄生则属于后者,它长在寄主的树干或枝条上,根扎在枝条内部,吸收寄主的水分和无机养料,但茎叶又含有叶绿素,能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这种半自养型的生活方式叫做“半寄生”。桑寄生也是半寄生的一种,它与槲寄生本来是一家,后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槲寄生类与檀香的关系更近,因此被转移到了檀香科。
虽然槲寄生和桑寄生分家了,但在果实传播的策略上,两者是一样的,都靠鸟类传播果实。它们的果实大都色彩鲜艳,有白色、黄色、红色、橙色等,而且晶莹剔透,其中包含一粒种子。鸟儿视力很好,在空中能够很容易地看到树上挂的槲寄生果实,然后飞过去饱餐一顿。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槲寄生的果肉虽好吃,但黏性很大,等到鸟儿拉便便的时候,部分未消化的果肉就连同种子黏在了它们的屁股上,甚至还会拉丝。鸟儿必须想办法摆脱这个讨厌的累赘,最便捷的方法是找一根树枝去蹭,蹭来蹭去就把种子黏到了树枝上。种子随后就在树枝上萌发,这棵树就成了它的寄主。
槲寄生对寄主并没有特别的选择,它寄生什么树种,完全取决于鸟类把种子蹭到什么树上。在一片森林里,如果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就说明这里的槲寄生和桑寄生种类也多,反之亦然。在我国,槲寄生的分布也很广,南北地区都十分常见,尤其在北方的冬天,那些乔木树种落叶之后,槲寄生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
因为我国没有圣诞节装饰的市场需求,很多地方的树上槲寄生都是枝繁叶茂的,根本数不清上面有多少个槲寄生浆果。但在外国竟然成了索吻神器,这个习俗听着是很浪漫,但是福利还是危险就见仁见智了。不过,我想说的是“槲寄生下接吻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是鸟屁股拉的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