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经济思想的冒险如何读懂古人澎湃新闻
TUhjnbcbe - 2025/6/28 18:3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看的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一、《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旅行指南》

约莫从《寻秦记》开始(如果说“回到未来”三部曲的话,大概就暴露了年龄吧),穿越剧在国内就逐渐流行起来。然而我总是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倘若诸位真的穿越回到三千年前的中原地区,能像那些剧中主人公一样潇洒倜傥、缠绵浪漫,达到人生巅峰吗?

这个概率恐怕很低。

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三千年前中原地区的“普通话”基本上和“鸟语”一样。没错,不要说三千年,即便是梦回唐朝,长安官话在今人听来也跟“歪果话”差不多。像是《诗经》中耳熟能详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倘若周人来念,你听到的很可能是“沟料呵里克那,工修Q勾”(按:上古汉语音系各家学说不一,笔者的音译是取自郑张尚方先生的音系)。

不过,言语不通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除了说话外,人类还有许多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语言难关后,接下来遇到的则是衣食住行方面的障碍。且不说穿着现代人的服饰,即便是打扮成如今所谓传统文化爱好者那般汉服飘飘、娉婷袅袅的样子,回到三千年前,轻则遭人白眼,重则脑袋不保。古人衣着有等级贵贱之别,一查你没有士大夫以上级别的身份证,那么你的选择就很有限。颜色上大红大绿那是别想了,料子也只有那么几样。现代人艳羡不已、薄如蝉翼的绝版丝织物,只是贵族专属;棉织物还在遥远的印度河谷;平民能穿的大致就是“冬褐夏葛”,也就是动物粗毛制成的毛布和麻葛织物。

吃方面也如是。虽然古书中记载食物种类繁多,例如牛、羊、豕、犬、鸡、雉、兔、鱼,但是按享祀等级轮下来,平民的盛食也就只剩下鱼了;蔬菜嘛,如果《诗经·豳风·七月》所记不虚——蘩、郁、薁、葵、菽、韭、苴、荼、瓜、壶、樗,那么主要以野菜为主;至于主食,自然是谷食,但稻粱仍然是贵族飨宴之物,麦子在北方中原地区迟至西汉才开始普及,所以最常吃的还是黍稷。当然,按照现在有机食品爱好者的眼光来说,这些绝对属于“高端食材”,但是能否承受得了那“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就看造化了。武侠片中清冽的山泉水恐怕不易得,即便有,那水中的细菌、微生物也足以让现代人娇惯的肠道喝上一壶了。而烹治方式上,煎、炒、爆、熘就别奢望了,根据现在所见古时留下的烹饪器皿,古人言“饘于是,粥于是,以餬其口”(《孔子家语·观周》),那是一点儿也不假。“饘粥”,也就是干粥烂饭,烹治以煮食为主。通常宗周城百姓日常饮食,也就是家门口水洼里舀点水,黍稷野菜一锅煮,重要日子再加点鱼,如此而已。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穿越一点儿也不好玩。可是也不能否认,在我们中间确实有些适应能力极强者,上述种种困难全然不当回事。但这也不意味着就会出现小说中的梦幻情节:飞黄腾达,创一番伟业。因为穿越回古代世界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需要克服,而且这个障碍不取决于诸位热爱传统文化的意志:在古人眼中你很可能根本不是人。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

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四方夷狄皆非同类,更何况是一个比夷狄还要夷狄的来自未来的人。

当然,有些博览网剧的读者或许会问:要是我带着智能手机呢,能不能开启神走位,会不会被当作“祥瑞”来处理?也许可以。但是别忘了,“物之反常者为妖”(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二卷·滦阳消夏录二》)。古人信的话,大抵是不会错的。

这里的“不是人”,自然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人,而是观念意义上的人。

没错,扯了这么一大堆,我想要说的是,阅读思想史的第一大障碍,就是观念差异。

二、何谓“观念”

有些读者可能会怀疑,我们和古人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异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读者诸君先看一眼下面这幅图。

图片来源:Boring,EdwinG.,,“ANewAmbiguousFigure”,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42(3):-.

诸位看到这幅图时,第一印象觉得图中画的是什么呢?

一位年轻的女子,还是一位老妪?

这是一幅在心理学界流传甚广的画像,有很多个版本,该画作的来源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有人还为这幅图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我的妻子和岳母同框”(“MyWifeandMyMother-in-law”)。不过,心理学不是我在此想要探讨的问题,我只是想借此图说明: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相同的事实(fact)时,头脑中所呈现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即便是我们自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境况,面对同一事实时,脑中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两个相距百年、千年的人之间,又会如何看待对方呢?

反正肯定不会像那些当红网络小说作者、古风音乐爱好者和汉服cospaly玩家想的那么美好。

今人眼中的山岳江河,未必就是古人眼中的山岳江河;今人眼中的风物人事,未必就是古人眼中的风物人事;今人眼中的世界,未必就是古人眼中的世界。如此一来,当我们翻阅古人所写的文本时,如何确定面对相同的文字,我们从中得到的想法,正是古人所要表达的思考,而非现代人的曲解?

让我们将问题暂时先止于此,不再过分深入到哲学家思辨的意义领域。我们在此要解决的,仅是思想史文献材料的阅读问题。

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尝试进入古人的世界:古人是如何看待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们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这些看法,以及这类理解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流变。

简言之,阅读思想史文献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蕴含在思想背后的观念世界。

观念(ideas),按照《观念史大辞典》(DictionaryoftheHistoryofIdeas,)中该词条的解释,其希腊文词源与两个动词相关,“看见”(tosee)和“知道”(toknow),因而表示的是通过经验感知而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理解”(understand,《观念史大辞典》第2卷第页)。

由此可知,“观念”指向的是一种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进行思考,去接受或拒绝他人的思考,然后付诸行动。

所以,在我们理解和阐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之前,第一步就是要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主流观念,以及思想家所表达的思想与当时的观念是一致还是抵牾。

这就是我的思想史研究方法。

三、两个误区

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一直存在一种“恶习”:以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去框套前人的学说。究其肇端,大概应归功于经济思想史权威布劳格(MarkBlaug)。在其经典著作《经济理论回顾》(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一书中,布劳格就完全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前人的经济思想。

这样一种模块化、程式化研究的好处是,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思想史材料梳理的异常清楚、井井有条,使得初学者入门非常容易,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经济学知识作为预设,来理解那些看起来非常疏远的文本。同时,这也大大减轻了经济思想史教学者的工作。

然而,在我看来,这是思想史学习中最大的误区。

布劳格的方法,本质上就是科斯(RonaldCoase)批评的“黑板经济学”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滥用。当我们使用新古典理论来解读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时,暗含的潜台词是:新古典理论就是参照系,其他学者思想的正确与否、价值几何、影响程度,皆以其是否与新古典理论相符或相悖为准。

如果新古典经济学是不可辩驳的真理,那么布劳格的研究方法就是对的。然而,这世界上只有某些宗教文本才会被当作是不可辩驳的。

譬如,在解读“萨伊定律”(Say’sLaw)时,布劳格就把“萨伊定律”框套进马歇尔的局部均衡模型中去,以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理论来解释萨伊的思想。虽说在思想史上,16世纪的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供需现象,但是这并非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在《政治经济学概论》(TraitédéconomiePolitique,)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布劳格这类武断的理论套用,不仅误读了萨伊所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思想的冒险如何读懂古人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