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贵阳的农业部门组织了一场专家下田实地考察并交流技术的活动。活动现场虽然在玉米地里,但其中铺设的“地毯”却饱受质疑。
无论怎么解读,网络的普及都是一件好事,它让普通人都具有了话语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我的意见非常明确:踩不踩地毯走到玉米地里,完全取决于身份和目的。即便所有的主流媒体都赞同在玉米地里为助农专家铺“地毯”,我也不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
在这场发轫于网络的质疑风暴面前,事件的相关方迅速开启推卸责任模式,他们辩解说,这不是什么“地毯”,只是由打碎的布料重新编织而成的一种形如“地毯”、实非“地毯”的东西,类似于猪的下水,使用价值不高。
在主办方的口径里,他们变身成了语言文字工作者,咬文嚼字到了极致。他们进一步解释:这种“地毯”的准确名称叫做“土工布”,不能和“地毯”同日而语。
可以看出,面对网络舆论,他们恨不能把这种“地毯”的价值一贬再贬。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辩解,“土工布”也是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不可能比下面的泥巴地更廉价。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还不如直接铺上地毯。因为地毯起码不是一次性用品,等农业专家离开之后,农民们可以拿回去洗一洗重新利用。在主办方口中,这种土工布则是一次性用品,使用过一次之后就会混合到田地的土壤中,反而对土壤有一定的危害。
地毯的定义和功用,无非就是覆盖在地面上,对环境起到一些美化作用,这里的土工布等同于地毯,相关方便的辩解非常苍白,透出一种色厉内荏的慌张之感。
这让我无端想起白乐天的几句词话: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夺人衣做地衣!与其投入资金搞这样的土工布做“地毯”,还不如去天地所属的村庄里去帮助几家生活困顿的父老乡亲,送上一些柴米油盐来得实惠。
不要相信什么“土工布”不值钱。土工布到底值不值钱,那需要从数量上考量,从“谁在采购”的角度来考量。
如果这批土工布采购数量非常庞大,其中花费的金钱就不会是小数目。相关方面想要说明自己的投入非常微小,那完全可以公布出自己的采购金额账单——我想,他们大概不会有这么一个胆子,因为他们可能是一个历史故事中的那些“公公”。
野史盛传,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他让身边的太监去紫金城外给他买烧饼代替御膳,想要节省一笔庞大的开支。可结果却是:平时一两文钱一个的烧饼,采购价值被标定为十几两白银一个。
在“玉米地里铺‘地毯’”面前,一些主流媒体(比如“极目新闻”)也站在所谓“正能量”的高地上给出了自己的论断:非要看助农专家脏兮兮的泥腿子才痛快?他们只会从“情怀”的角度,带着训斥的口气来教育我们这些庸众:“你们在小题大做!”
他们采用了反问、嘲讽的语气,根本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观点、论据。面对这些反问、嘲讽,我可以这么回答:我们就是要看专家脏兮兮的泥腿子才痛快!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且不说在这次活动时,为了铺路,专门砍掉了玉米。
这些专家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宣传!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平整的道路、光洁的土工布“地毯”,并且还有那些林立的摄影三脚架和媒体工作者。
如果他们不是为了宣传,没有一个媒体人到现场记录,农民铺地毯迎接助农专家就只能解读为“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自发行为”,所有的投入都是出于最淳朴的感情,那我们可以接受。
既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助农活动,当然就要有脏兮兮的泥腿子,这样才真实感人!要不然,他们来宣传什么?宣传给谁看?难道这种宣传不是让泥腿子看的,而是在宣传一种面面俱到的讨好型人格吗?
想要宣传,还不想沾染这个行业的半点气息,这种宣传能起到正面作用吗?我们总是嘲笑那种为了拍摄自媒体,穿着一尘不染、仙气飘飘的“农业名媛、农业公子”,可这些人正在复刻这些行为!他们传递给别人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这些农业专家应该是农田里的权威,而农田的标志就是“脏兮兮”的泥腿子。这种脏兮兮其实是一种农业“救世主”的荣耀,是对农民的致敬!他们的在照片里是脏兮兮的泥腿子,才最能打动人心!
如果他们不是农业专家,而是“六扇门”里一言九鼎的大人物。那么,他的职业和农业的关联度不大,他们不会经常出现在田地里。此时,为他们铺设什么华丽丽的地毯,我也不说什么——毕竟人家是贵客,人家的主要工作不是农田研究。
可这些人就是做这一行的,他们理应像袁隆平老爷子一样,在田地里身体力行。
假若我们让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那也算是我们刻薄,但他们在一年为数不多的几次下田活动中就如此珍惜自己的羽毛,怎么可能让农民心中畅快,并达到宣传的目的?
如果这种做法被容忍下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辩解被很多人所接受,那么,今后类似事情一定会层出不穷、步步升级:谁说干一行,就一定要靠近这一行的疾苦?
很多人会说:谁说开会的时候,会场里不能鲜花环绕?难道你们就是喜欢看到简陋的会议环境吗?谁说我们不能在五A级景区研讨问题?难道你们就喜欢看到我们紧锁眉头考虑你们的问题吗?
他们还会说:谁说我们的生活必须两个菜一个汤?难道你们就是喜欢看到我们的饭菜和普通人一样简朴吗?
长此以往,一切都有失序的可能。
这是一个层级越来越固化的时代,我们还是多多体谅最下层的疾苦,在该变成泥腿子的时候,还是变成泥腿子吧!只有这样,才会让普通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可能。即便是做做样子,有时候也必须在农民面前弯下腰身来,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