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在当时人们眼中男女关系十分开放,开放到了混乱的地步。这并不是因为它是原始、落后的地区,保留了较多的原始风俗,而是它本来就是由殷商遗民组成的国家,自然是继承了殷商的不良风气使然。有了这种基调,自古到今,解析《鄘风》的诗篇时,明显地显示出两种倾向:一是凡事都往男女婚恋上靠,咬文嚼字谈爱情,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就当做如山铁证;二是凡是男女关系,都戴了有色眼镜去看,往坏处想。在《桑中》这首诗的分析上尤为明显。
诗的开头,是一个问句:去哪里采“唐”呢(“爰采唐矣”)?“唐”也叫做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也是一味中药,它能去掉脸上黑色素有美白的功效,另外还有补肾壮阳的功效。那么男子采这种东西是送给女方美容呢?还是留给自己补肾呢?我的答案是他自己用,至于原因后面再说。那么用菟丝子这种男女皆宜的植物起兴,不就象征了男女之间的那点儿事儿吗?
定了采摘的东西,去哪里也就确定了,就去沬邑吧(“沬之乡”)。为什么去那呢?因为一个人——“美孟姜”。孟是兄弟姊妹间的排行,是老大,姜是姓氏,美就是漂亮,翻译过来就是姜家大女儿,在男子心中就是姜大美女。
见了面去哪里约会呢?就去桑树林吧。约会的时候姜大美女突然爆出一句:“要我乎上宫”,莫非姜大美女趁着家里没人邀请男子去她家喝口水?这也太直接了吧。其实也没那么不堪。这里的“宫”就是供奉高禖之神的庙。古时候人们在桑树林中供奉高禖之神,这位女神专门管理婚姻和生育,就是当时的生育之神。上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祀高禖。正因为如此,桑林也就变成了常见的男女约会之地,发生了许多故事。元代有名的杂剧秋胡戏妻就发生在桑树林里。
高禖庙拜完神,约完会,天色不早了,于是姜大美女把男子送到淇水边,两人挥手道别。回到上面的问题,这位姜大美女就住在沬邑,她想要美白养颜直接去采菟丝子就行,可见男子采摘菟丝子,是因为他自己需要。
菟丝子诗的第二章还是约会,上次采摘的是菟丝子,这次采的是“麦”,而且地方也变了,变成了“沬之北”,就是沬邑的北面地区,另外约会的对象也变了,变成了“美孟弋”,就是弋家的大姑娘,也就是弋大美女。不过约会的地点没有变,还是在桑树林,还是去拜了高禖之神,分别的时候弋大美女同样把男子送到淇水边。
诗的第三章继续约会,这次采的是“葑”,骆玉明先生认为就是大头菜,这次地方又变了,变成了“沬之东”,就是沬邑的东面地区,另外约会的对象也变了,变成了“美孟庸”,就是庸家的大姑娘,也就是庸大美女,剩下的约会流程与前两次一样。
如果诗中的男子是一个人,那么他以沬邑为中心,分别在沬邑、沬邑的北面、沬邑的东面谈了三个对象,轮流着约会。果真如此,那这个男子就是个脚踩三只船的如假包换的渣男。一个男子同时和三个女孩子交往,要是想着挑选一个自己最满意的姑娘娶回家,那也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是想和三名女性长期保持这种关系,就像包二奶、三奶一样,那就太可恶了。
在周朝那个时代,特别是在卫国这样开放的地方,这种混乱的男女关系是不是很普遍呢?毕竟诗中也没有明确表露出批判的味道,看来也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我的好奇是当时的采诗官将《桑中》这首诗恭敬地呈送给周天子,周天子是什么表情呢?我猜他首先是震惊,其次是放心,震惊的是卫国果然是个神奇的国度,放心的是这样的国家根本没心思搞政治阴谋。
最后说一句,不知道那位男子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究竟爱谁呢?”
诗经全注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2.6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