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何许人也,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在有些武将看来,他只不过是个要笔杆子的,怎么能比得过他们征战沙场来的辛苦,为何太宗对他的赏赐比有的武将还高。就算他才高八斗,太宗十分重视他,为何他做事还是谨小慎微,不像魏徵那样做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呢,这里面其实大有门道。
房玄龄一生为太宗立过很多功劳,在太宗还是秦王时,他就已经有先见之明。他已经隐约预估到了太子李建成将来会和太宗争夺皇位,所以他及时帮太宗笼络人才,提前帮他招兵买马。
当年王世充被太宗平定以后,他手下有一个叫杜淹的人,此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当时太子李建成也想要将杜淹收到自己麾下,房玄龄很是着急,于是在秦王李世民还没做出反应之前,就及时让李世民给杜淹一个吏部尚书的职位。这样才算是有惊无险地帮太宗笼络了一个人才。很多时候,太宗征战沙场后,别人都是去争夺财宝和美人,只有他在孜孜不倦地为太宗搜罗人才,未雨绸缪。
此外,在宣武门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逐步剪除秦王羽翼,很不幸秦王的智囊团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被太子和齐王二人设计赶出了朝堂,搞得秦王李世民的处境十分尴尬。最后,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是不计前嫌,在秦王派人前去召回房、杜二人时,他俩还是悄悄跟随长孙无忌等人冒险回府,最终帮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在宣武门之变中取得了胜利。
有着扎实能干的本事,为太宗立下汗马功劳的房玄龄,却在面对太宗时,始终战战兢兢,完全放不开,这让当时很多人包括魏徵都感到无可奈何。
有一次,皇甫德向太宗进谏,当时魏徵和房玄龄都在场。皇甫德说宫中流行高发髻导致民间也跟着学,简直伤风败俗。而且太宗修建洛阳宫又搞得劳民伤财。此外收取地租也不合理。结果太宗当场就气不打一处来,想要治理皇甫德。他当着房玄龄的面说难道我就不能驱使一个人,不收取一点地租,宫中女子不留头发才好吗。结果房玄龄噤若寒蝉,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敢说,最后还是魏徵站出来替房玄龄解了围。
魏徵除此之外,还替房玄龄解了一次围,当时有人在太宗面前告状说宫里有大臣对魏王李泰不礼貌。李泰是谁啊,那可是太宗当时十分喜爱的一个孩子啊,可以说是太宗当时的掌上明珠,听到有大臣对李泰不礼貌,又一次发火了,可悲的房玄龄很倒霉,又一次碰上了这种事,站在那里汗如雨下,身体抖个不停。魏徵看不下去了,再次站出来批评了太宗,而且顺便建议太宗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瞧这一连串的操作,多么行云流水,房玄龄根本学不来啊。
但其实,房玄龄在太宗面前如此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底细被太宗摸得很清楚。所以他为了自身安全,只能明哲保身了。
首先,房玄龄的出身占不了优势。我们发现,其实太宗和什么样的人玩得比较开呢,是先前他所处的关陇集团的成员,那些人当年追随太宗南征北战,是一起受过伤,吃过苦的弟兄。而房玄龄是半道出家,加入了秦王府,没有太宗和他那些一起征战过的兄弟的深厚情感。所以房玄龄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得小心翼翼。
其次,他和太宗在此之前没有一点儿亲缘关系。我们知道太宗和长孙无忌的关系非常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宗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啊,就是长孙皇后。而且太宗和长孙皇后关系也是非常好。可想而知,太宗和他的舅子哥长孙无忌的关系就很好了,反观房玄龄,光杆司令一个,丝毫沾不到半点亲缘关系,难怪他会如此谨小慎微。
所以说,房玄龄有自知之明,为了保全自己,只能做一个在外人看来谨小慎微的人了,但是,别看他一辈子几乎都是这么如履薄冰的生活着,其实,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次,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太宗进谏了。
房玄龄晚年的时候,因为病重在家里休息,但是当时太宗屡屡向辽东进军。房玄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写下了一篇长长的谏词,让儿子呈给太宗,在谏词中,他向太宗陈述要体恤民情,不要意气用事,不要以这种方式处理事情。这完全和他往常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太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快收手,这一次,就成了房玄龄人生唯一一次敢这样慷慨激昂的主动向太宗进谏了。
此后不久,一代贤相房玄龄与世长辞。他一生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最后,在凌烟阁中,他也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