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神农识百草,可见在在中国其实很多的植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药用了。例如在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其中就记载了人参、白术、菟丝子、菖蒲、甘草、天门冬、黄芪等。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种植物就是黄芪。黄芪其实在农村很常见的,记得小时候就经常摘取黄芪的豆角捏着玩,捏爆还会出现啪啪的响声。
到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黄芪这种植物了,特别是它的根部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生活在农村的人家里多多少少都会备上些。常用来泡茶煲汤或者炖鸡的时候加上点黄芪党参,不仅能去腥而且还具有补气益血,健脾养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抗病毒的作用。民间有句俗语说的好“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而懂黄芪价值的人却常常去山上采挖它的根部拿回来泡酒喝,对身体大有好处。
黄芪,也叫黄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之列为上品,由此可见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之高。除此之外黄芪也叫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绵黄芪等。它是一种豆科黄耆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这种植物茎直立,地下部分有直立的块状物,又深又长,一般挖来煲汤、泡酒或者入药。
另外它的叶片对生,扁形状,正面为绿色,表面有点泛白。摸起来很粗糙,在农村牛羊都喜欢吃它。这种植物一般在6-8月份的时候开白色的小花,7-9月份的时候结果,因为黄芪属于豆科植物,所以黄芪的果实和我们生活中的四季豆以及豌豆都极为很相似。
在宋代文献《本草图经》中记载:“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目前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在我国各大省份均有分布,常见于山林边缘以及一些灌木丛林中。
黄芪的价值极高,不仅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它。另外它还是一种珍贵且经常用到的中药材,作用极大。在民间草志《本草汇言》中记载:“黄芪可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另外在医学典籍《日华子》中也有记载黄芪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等作用。除此之外在《药品化义》、《本草新编》、《本草易读》、《衷中参西录》等诸多的民间草志中均有记载。
黄芪味甘,性温,一般采挖生长两年以上的黄芪根部入药,其中9-11月份采挖为最佳,药性也最强。将挖出的黄芪根拿回去洗干净,晒干之后去掉根须留下主根切片即可入药。对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有很好的作用。容易出汗的朋友,没事可以拿点黄芪泡水喝,有不错的作用。
另外据年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为万亩。其中黄芪种植面积在万亩左右,总产量在11万吨左右。其中甘肃陇西县就占我国黄芪总产量百分之40左右,是我国有名的黄芪之乡。
好了,关于黄芪这种植物就科普到这里了,朋友们了解过这种植物吗?有没有用黄芪煲过汤呢?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觉得文章有帮助,记得点“赞”和“在看”,您的支持对我很重要,谢谢。另外本文所载内容均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科普专栏作者,创作不易,请勿搬运抄袭,如需转载请备注出处,谢谢!
参考资料:《本草图经》、《中国药典》、中国自然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