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换下六成工人,“万人工厂”终将无人
OFweek工控讯:走进晨兴希姆通,真有点为 人 发愁。因为机器人就在身后自在工作,准备尽快让你下岗。厂长说,其实九零后打工并不愿简单傻干,他们中也有转型为助理工程师的,坐在机器人不远处操作电脑。 我国人口红利 刘易斯拐点 显现,聪明机器人不断从重工转向精工,中国制造正将迎来 机器换人 的临界点。再以人力为中心地 打成本战 ,停留在工业3.0的老路上,必然无法实现 中国制造2025 的强国梦。 中国并不缺标准化的机器人本体,但缺少契合不同工艺流程的个性化成套集成。沪上手机机器人的这种 自适应 经验,可复制到移动通讯终端行业生产线,进而拓展至电子信息制造业其他领域,让 中国智造 逐步上溯至价值链高端。 在青浦工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晨兴希姆通 的二楼厂房,机器与人正竞争上岗 左侧墙边是三代共6套机器人线;往右大部分面积还是 工人排排站 的传统流水线。近日,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线每套外售50万元,可一下子替换 两班倒 的32个工位。曾经的竞争对手 国内十大手机通讯制造商多数已采购,截至上月底交付量与订单量突破50套。年内,随着全厂 机器人大换人 ,业内首个 无人化工厂 有望在沪诞生。工人在左,机器在右 上海晨兴希姆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曾研制3G电视手机作为北京奥运领导人手礼,但也曾因人力成本高企不得不关闭多家手机部件工厂。 每月每人5000元,如今上海非技术工人的用工成本已超过台湾。 年过七旬的晨讯科技集团总裁王祖同是个电子装备迷,他告诉,劳动密集型的 万人工厂 乃至 十万人工厂 越发逼近薄利甚至零利,转型为智能制造的 无人工厂 是中国制造必行之路。 在晨兴希姆通的通讯主板检测线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摄像、耳麦、蓝牙、WiFi、GPS等模块都需要一一接受 体检 ,月产量约50万片。于是,工人们沿着15条检测线一字排开,用定位钳、电工镊等工具重复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