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碗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时隔十八年再看《孝庄秘史》,依然有莫名的沉重感。
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然而这部剧里爱着大玉儿也被大玉儿爱着的三个男人所付出的情感,无一不让人唏嘘遗憾。
调侃一句:
这部戏几乎集齐了满清“三情圣”,拥有帝王相的男人们,个个都是痴情种,但遗憾的是,每一份深情在最后,都“被”辜负了。
皇太极——爱了一辈子,最爱的却是权利
皇太极从一开始就惯会用虚与委蛇的伎俩,佯装无辜、实则指使阿敏下手了断了大福晋。随后,又“推脱不掉”众兄弟的推举,登上了大汗之位。
感情于他而言,就是一场权力交易的筹码。
他可以为了笼络科尔沁草原娶了草原上的明珠——哲哲,也可以因为草原喇嘛的一句“大玉儿必嫁一国之君”而强娶了玉儿。
在皇太极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权利的渴望,这不禁让人想起另外一部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八阿哥的台词:于这些贵族皇子而言,结成姻亲并不是寻一个所爱,他们首要的目的是选择一个自己争权夺势时可以提供助力的靠山,有感情是锦上添花,没感情日子也过得下去。
男女之事,可不就是外面的体面,里面的日子。
然而,皇太极坐拥江山、改号大清之后,他又爱上了原本强娶回来的玉儿,他希望这个满蒙第一美女的心也属于自己。
所以皇太极想到了一个“阴损”的招儿——纳了海兰珠为妃。
起初,皇太极对海兰珠,是三分欣赏五分怜悯,海兰珠曾经有过一段不顺的姻缘,天天看着花落云散,眉头皱得如同熨不平的布。
原本,她是为着进宫寻姑姑和妹妹,暂住忘却烦恼的。
彼时皇太极恰好因为玉儿对自己过于端庄守则而生气——他想让这个漂亮女人从心眼里视自己为丈夫,而不是一国之君,他知道玉儿心中藏着多尔衮,于是他试图用吃醋的方式强迫玉儿对自己“上心”。
两个各自怀有心思的男女相遇,海兰珠受封“宸妃”入宫了。
后来,宸妃恃宠而骄,心胸狭隘到容不得大玉儿母子,又出言相伤说福临克死了自己的八阿哥...这个女人把玉儿当作了假想敌,斗了小半辈子。
而皇太极这个情种的所有深情都用在了宸妃身上。
虽然奇怪,实质必然:
海兰珠没有姑姑哲哲的睿智大气,当然也不如玉儿博学多才,她有的是一种让人怜爱的弱柳扶风的气质。如果说皇太极是一株豆子,海兰珠就是寄生在皇太极身上的菟丝子。
皇太极之所以爱这样的女人、以至于宸妃薨逝后一蹶不振,无非是因为他在后宫寻不到如海兰珠一般以他为天为地的女人。权利在手,皇太极越发想要在女性身上也获得绝对的征服感与崇拜感,他把后宫诸妃也当做了自己可以纵横捭阖的疆土,他需要绝对的臣服、唯一的深爱。
如果抛开所有关系,把皇太极和海兰珠单拎出来,两个人的感情也是一桩佳话,然而当皇太极这个“情种”是以权利作为幕布的时候,爱情也变了质。
他操劳半生,追求的爱也不过是绝对的权利,他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玉儿对自己亲近不起来,一则,大玉儿心里始终藏着多尔衮;二则,大玉儿太明白,他们的“爱”不过是权利集中的产物。
皇太极的深情,是被自己辜负的。
多尔衮——他用自己的一生为玉儿的爱殉葬
努尔哈赤一死,大金王朝波云诡谲。
多尔衮作为最肖像大汗的儿子,是先可汗属意的王储。可惜,努尔哈赤并没有给自己的好儿子铺好路就去了。彼时多尔衮年纪轻轻,尚没有战功傍身,满朝上下没有支撑。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汗位被夺、母亲被逼死、多铎成了皇太极捏在手中的把柄。那时候,多尔衮迫切想建功立业,守住他和多铎的两旗,娶了玉儿——在临行前的月光下,他握着玉儿的手,说自己唯一的支柱,不过是眼前这个巧笑盼兮的姑娘了。
可惜,命运弄人,前线传来多尔衮战死的消息,心死的玉儿只能嫁给皇太极。大难不死回来的多尔衮发现,一切都变了,就连自己唯一的爱人都要被夺走,而他远远没想到,自己这一生,都在为这段感情殉葬。
为了大玉儿,多尔衮究竟拼了多少次命呢?
替玉儿保全了福临,身上的赫赫战功都为了把江山送到玉儿脚下。他深爱着玉儿,这种深爱更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在不停地示好。
多尔衮的爱太纯粹,却也太悲哀:
玉儿在后宫浮沉中,不再是科尔沁草原上那个迎着篝火跳舞的、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她一门心思为福临铺好道路、利用自己与多尔衮的感情,制衡对方。
多尔衮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等待一切回到正轨——玉儿回到自己身边,岁月静好。
一个还是曾经的少年,一个似乎已沧桑百年,两个人在*权角逐中渐行渐远。
其实,多尔衮在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之前,有无数次机会走另外一条路,比如他可以硬着心肠篡位,强行把玉儿留在身边;比如他可以放弃亲王的职位,像草原雄鹰一样远走高飞。可他偏偏舍不得伤害玉儿半分,又不忍她落单伶仃。
犹记得多尔衮大难不死回来之后,倒在苏茉儿怀里热泪滚滚:玉儿用一生殉我,我也用一生殉她。
是了,多尔衮的一生都被情之一字束缚,眼里只有一个女人,任身边世事变迁、红尘滚滚。事实证明,至死不渝的爱中,多多少少也要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比如明白什么是“及时回头”,比如懂得什么是“坦然放手”。
福临——我以为的爱,是自由
福临还小的时候,已经成为太后的大玉儿掌权,皇叔父摄*王多尔衮为他保驾护航。
大玉儿爱孩子太深太深,恨不得将他未来几十年的路趟平了。在权利斗争中,玉儿越来越像皇太极,她会跟科尔沁部落请求联姻,她也试图用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方式来维持儿子的平淡生活。
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福临自有了点阅历之后,十分瞧不上母亲和多尔衮联手保江山这一套。如果*事上服从太后的谋划也就罢了,偏偏他自己的婚事、他想娶哪家的姑娘自己都做不得主。
是以,福临闹了一出极大的“笑话”:他跟指婚给弟弟博果尔的董鄂氏“私奔”了。
他对宛如是爱。
宛如是个跟大玉儿截然不同的女人,大玉儿是天生的*治家,而宛如汉家出身,平时大多是读诗诵词,知书达理,又偷偷地想着自己做不得主的人生。
她和福临惺惺相惜——两个人都想过些平淡的生活,至少是两个人的时候,能守住一方平静天地。与其说福临爱宛如爱得死去活来,倒不如说他为着宛如所代表的唯一一份自由奋力一搏。
宛如的孩子夭折,她也早早的去了,福临心如死灰,恨不能出家以消解情丝。
其实,对福临来说,董鄂氏代表着短暂的幸福,往后余生他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件事值得他奋不顾身,他也丧失了所有反抗的力气。
三个男人,都爱着大玉儿,大玉儿也不同程度地爱着他们。
可惜,爱情并不是上下嘴唇一碰的事情,而是权利、欲望、压抑、释放的交织盘杂。
皇太极是个情种,他爱宸妃,更爱女子对他无限的崇拜和仰望;
多尔衮是个情种,他一辈子都只为玉儿一个人,可是多尔衮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愿意长大、不愿意改变的孩子,眼见着玉儿与自己渐行渐远,不停地抽离自己的底线,希望能留住爱人。准确地说,他爱的是草原上的玉儿,是额娘还在的那段时光。
福临是个情种,他爱宛如,更爱宛如身上的恬淡,让他没有丝毫压抑,让他在母亲和多尔衮的“帮扶”下,有一丝喘息的空间,于这点而言,宛如是他的避风港。
为什么许多感情很难走到最后。
因为婚姻不是一道计算题,它的基数一直在跟随我们的际遇、阅历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一味地守住初心,却不想明白自己在情感中究竟图什么,爱情总会变质,哪怕你的爱是滔天巨浪。
其实也怪不得其他,无非是三个男人在恋人身上寻找各自缺失的东西,他们的爱真挚,但也自私。很遗憾,剧中的三段感情都飘零在风里。
也许,这也是这部剧从感情角度为我们提的醒:
一个人的“失去”与“得到”都不能从另一个人身上寻找补充。爱情不是只管付出不问收回,有时候走偏了,感情不仅是对对方的压力,也是给自己的人生负担。爱情很珍贵,想明白为什么爱也很重要。
END
半碗,减肥只吃半碗的老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