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日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其实也是一部吃播剧。无论是澹州五竹杂货铺的萝卜丝佐酒,还是新风堂妹夫与大舅哥的美食必点“接堂包”(就是灌汤包子),都不及范闲与林婉儿一只定情鸡腿来得香。
本期胡说中医就来聊聊中医吃鸡那些事~
中医理论认为,鸡肉性平、温、味甘,入脾、胃经;可益气,补精,添髓;用于虚劳瘦弱、中虚食少、泄泻头晕心悸、月经不调、产后乳少、消渴、水肿、小便数频、遗精、耳聋耳鸣等。鸡肝性味甘微温,能养血补肝,凡血虚目暗、夜盲翳障者可多食之。另外能养心安神、滋阴润肤。
乌鸡被认为食疗滋补之品,其入肾经,具有温中益气、补肾填精、养血乌发、滋润肌肤的作用。适合虚劳羸瘦、面瘦、面色无华、水肿消渴、产后血虚乳少者。
大口咬着香喷喷的鸡腿虽是滋味十足,不过要论起食膳养生,那就非鸡汤莫属。在鸡汤中加入几味中药材,美味之中亦可强身健体,当然是“吃鸡”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年人
配上山药、菟丝子、杜仲,具有补肾、抗衰老的作用。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除了鸡汤,麸炒山药也可以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菟丝子确实是滋补的好药。《本草汇言》中提及菟丝子的功效就有“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
关于杜仲,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杜仲主治“杜仲,能入肝,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耐老。”可见杜仲具有非常好的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记载表明,西汉时人们便发现杜仲有独特的强筋、壮骨及安胎的功效,被列为上品。
青年女性
配上玉竹、菟丝子、女贞子,具有养颜护肤、美容的作用。
玉竹就被作为宫廷女性养颜美容的常用药材。中医认为,玉竹性平味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和养胃生津的功效,临床上对于燥热咳嗽或是热病引起的阴虚外感,以及头昏眩晕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能。根据《本草经疏》记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白领人群
配上枸杞子、茯神、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抗疲劳的保健作用。
《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子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且能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
茯神是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祛湿的功能较茯苓弱,但宁心安神的功能更强,主治心悸怔忡、恍惚健忘、失眠惊痫。远志功能补心肾、安神、化痰,主治惊悸健忘、痰迷心窍、咳逆多痰、痈肿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百合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清心安神、养阴润肺的功效与作用。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也会变得干燥起来,常吃百合,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症状,降低某些病症发生的几率。
体质较弱、经常生病的人群
配上*芪、*精、白术,具有益气养肺、调节免疫的作用,可以预防感冒。
*芪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宫绣称*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中医将*精视为气阴双补药,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补肾填精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精有抗疲劳、延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认为白术(根状茎)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苗(术苗):祛水,止自汗。《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进食,止渴,安胎。
不过,鸡汤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鸡,感冒伴有头痛,乏力,发热的人及内火偏旺和痰湿偏重之人忌食鸡肉、鸡汤。肥胖症患者和患有热*疖肿之人忌食;高血压病人和血脂偏高者需控制摄入量;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发作。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