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早,高秀远从家来到山西鼎坤源药业有限公司上班,没有去办公室,他径直来到中药饮片生产区,查看、指导工人们生产。这是高秀远工作多年来,早已养成的习惯。穿上鞋套,换好工作服,55岁的高秀远走进中药饮片生产区。只见工人们身着深蓝色长袖工装,戴着帽子、口罩和手套,正在各个操作间忙碌。高秀远上前仔细查看切片厚度、润药时间、干燥温度、炮制火候、辅料用量比例……一切正常,这才放心离开,前往办公室。
路上,高秀远告诉记者,他从事中药炮制35年了,曾在原阳泉中药厂工作。年,主营中药饮片生产的鼎坤源公司成立,他来到这里担任副总经理。
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高秀远走上了中药炮制这条路?他笑着回答,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药者仁道,众慕之行”。俗话说,医不离药,再好的名医,也要有好药作支撑,才能药到病除,再加上祖上曾有人学医,上世纪80年代初,高秀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山西省中药材学校,后被分配至原阳泉中药厂工作,至此与中药炮制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制备、提取手段之一,中药的炮制技术与方法多样。秉持传承中药文化的理念,高秀远认真向厂里的老师傅“取经”,如果有派遣青年技术骨干外出学习的机会,他也总会积极报名。渐渐地,高秀远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药炮制师,技术水平广受业内认可。
如今的高秀远早已熟知各种炮制方法,但在他的办公桌上,依然摆放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一书,上面还有手写的注释。高秀远说,“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他的老师曾告诉他,“学有所成,功夫常在炮制之外”。也就是说,中药炮制不能只学手上看得到的东西,还要有理论支撑。会加工、会做事,只是一名操作工;只有懂得加工原理,在加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能解释,才是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为此,高秀远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很多学校的中药炮制学教材,还广泛阅读中医著作,并在实践中加以理解,提高中药炮制技术。
传承中药炮制技术的同时,高秀远也十分注重创新。他说,“炮制贵在适中,不及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全无”,其中体现的就是中药炮制的精准要求。过去,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人们只能凭经验判断,如今,一味中药的炮制不仅要经过润药机、切药机、炒药机、蒸煮锅等机器设备的精准加工,还要经过性状检查、中间产品检验、待包装产品检验、成品检验等“关口”,尤其是每道加工工序的有效成分变化情况,都要通过理化鉴别、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色谱等精密仪器检测。确保每一项指标都达到要求,中药饮片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中药质量更有保障,患者用起来更加放心。
麸炒、蜜炙、滑石粉炒、蛤粉炒、油炙、发酵……《中国药典》收录的全部26种中药材炮制技术,高秀远全部掌握。为了不让这些技术失传,他还带起了徒弟,31岁的刘晓军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大学所学专业与中药材炮制相近,个人又肯琢磨,年到现在,刘晓军在高秀远的教导下,已经掌握了许多中药炮制技术,可以炮制黄芪、菟丝子、天麻、薏苡仁等中药饮片。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未来,我依然会遵循这个中药炮制的古训,坚持精益求精做好药。同时,既要传承古法,也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创新传统炮制工具,提高产能、降低价格。”高秀远说,“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中药炮制技艺,他也会倾囊相授,把所有的知识、技能传授,将中药国粹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