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此日研习附子和干姜两味药。
附子、肉桂、干姜、吴萸、川椒,均为热性药,但附子助阳走而不守;干姜散寒,温阳通脉能引附子入肾,而回阳祛寒;肉桂助阳守而不走;吴萸疏肝暖肾,能引热下行,调经治疝等。
看来均为热性药,其性味功效又各有不同,何况复方配伍后,又产生多种改变。
于是临床用药,务必分辩明白,选配妥当,能力收到起死复活之效。今将五药分述下列。
01
附子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
因四川产的效劳最佳,故别名“川附子”,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效用。
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痼冷”,指冷气久伏于身段某一经络、脏腑,产生个别的寒证,历久不愈,常见于脾胃弱小,内有寒饮或寒湿久闭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温、散;
凡阳气将脱,手脚厥逆极冷,凉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一、回阳救逆
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致使的阳虚欲脱而涌现脉微欲绝、手脚厥逆、兄弟极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9~15g)回阳逐寒,激起身段阳气,增加机体性命行动力。
常协助干姜9g、炙甘草6g,名四逆汤,或人参9~30g,名参附汤等以回阳救逆。
寻常因内寒而至者,用四逆汤;因气血两虚而至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各9g。
我罕用此药营救种种休克,寻常都协助人参、麦冬、五味子同等用,功效对照志愿,请参考察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法给药,治休克时要提防“辨证”。
二、逐寒燥湿
因风寒湿三邪侵占身段而致气血停滞、顽固而涌现关节、肌肉痛楚,筋骨麻木、极重,膝肘屈伸不利,阴天下雨,则痛楚加剧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
常协助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山甲、松节、苍术、当归同等用。
脾受寒侵而见腹痛、泻肚,大便清稀,兄弟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与干姜、白术、*参、茯苓、炙甘草同等用。
三、温助肾阳
肾阳虚衰可体现为繁殖性能低下,先生则阳痿,女子则宫寒不孕。
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加繁殖性能,常协助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同等用。
中医学以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一起性命行动的原动力,故温助肾阳也寓有补元阳的效用。
可用于肾阳虚衰而至的腰膝冷痛,阳痿精寒,脐腹痛楚,夜晚多尿,足冷膝软,饮食少思,五更泄泻,神疲怕冷,右尺脉弱等症。
用于补肾阳时,常协助熟地、山萸、山药、肉桂同等用。
譬喻八味地*丸(熟地、山药、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右归饮(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附子、肉桂、甘草)等。
据近代探索报导,附子有强心效用。
肉桂助肾阳,暖下焦,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附子回阳气,通畅十二经,能追复消散欲绝的元阳(肾阳)。
白附子是另一种类,白色、坊镳附子(体较小),故名白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倾斜)等。
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白附子无助肾阳的效用。
附子因加工法子不同,可分炮附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花样,医治效用大抵类似。
若细分起来,炮附子(亦称黑附片)最罕用,药力足、功效快;淡附片(亦称白附片)药力较弛缓。
再有川乌,与附子是统一植物,性味功效均相近,此刻药房中已有的不隔开。昔人阅历以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贴补肾阳;配桂枝、白芍、*芪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寻常1.5~9g。
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妊妇忌服。
寻常不行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同用。
02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首要性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罕用于下列几种境况。
一、腹痛、泻肚
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性能而致脘腹冷痛,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同等用。
若胸腹俱冷痛、大寒、吐逆不能食,腹中冷气上冲,高低痛楚者,可配川椒、人参(*参)、饴糖同用(《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二、亡阳虚脱
体弱阳虚者,抵挡力衰,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涌现脉微欲绝、手脚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或用散发药过量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而涌现手脚厥冷,体温低劣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产生阳气欲脱的证候。
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翁还可再加*参(或人参),盗汗不只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三、寒痰咳喘
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日易发等症,也许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效用,常参与应证汤药中运用,譬喻小青龙汤等。
薤白费力温,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痛楚);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气;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肾之寒。
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心肺之寒。
用量寻常0.9~6g,炮姜炭用0.6~3g。精血不够、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03
肉桂
未完待续......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焦树德》,焦树德著,华夏医药科技出书社出书,年6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