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医middot求索诗意百草诗 [复制链接]

1#

鄘风·载驰

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

大意: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鄘风·桑中》被现代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情诗,为男子所唱。抒情主人公在劳动的时候,回忆起曾和姑娘约会的情景,情之所至,随口唱出了这首歌,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语句和谐流畅,情绪欢快热烈,音韵圆美婉转,读来琅琅上口。

本草解读:唐

唐简介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当年许是低回婉转的轻声浅唱,然而如今依旧可以品味其中的悠悠回响。其中的“唐”就是菟丝子。

《淮南子》有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说文解字》则解释道:“蒙,玉女也。”《广雅》记载:“菟邱,菟丝也,女萝,松萝也。”《尔雅》写道:“唐蒙,女萝,女萝,菟丝,又云蒙,玉女。”

菟丝子,别名禅真、豆寄生、豆阎王、*丝、*丝藤、金灯藤、金丝藤、菟缕、野狐丝、兔儿丝、无根草、吐丝子等。这一串别名罗列出来,颇有一番气势汹汹的意味。江湖上偌大的名号,往往会导致爱它的人多,恨它的自然也不少。

这菟丝子真的是大有来头,算得上一位老元良。在不同立场的人们眼中,它的形象迥然不同。在农民们眼中,它是可恨的寄生在农作物身上的寄生虫;在文人眼中,它与缠绵悱恻的爱情有关;在医生们眼中,它是济世救人的良药。

本草药用

菟丝子作为一种常用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历代有关菟丝子的记录不可不谓详实。菟丝子在古代典籍中,多被认为可以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多治疗阳痿、滑精、脾虚泄泻、目暗不明、消渴等疾病。

如唐代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中除了详细记载了菟丝子的药用价值外,还记载了许多有关菟丝子的知识:“(菟丝子)一名生菟芦,一名菟缕,一名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九月采实,曝干。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菌,宜丸不宜煮。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篮、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生菟丝,今不必尔。”

《本草乘雅半偈》曰∶“癸酉七月,过烟霞,望林树间,有若赤网笼幂者;有若青丝覆罩者;又有青赤相间者。以讯山叟,曰∶赤网即菟丝,青丝即女萝,因忆古乐府所谓南山幂幂菟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者是矣。青赤相间者,即萝菟交互,唐乐府所谓菟丝故无情,随风任颠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者是矣。”

《食鉴本草》对菟丝子不吝赞美,谓其能“益体添精,悦颜色,黑须发”。

《本草图经》记载:“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也。”

《神农本草经疏》记载:“菟丝子君,禀春末夏初之气以生,凝乎地之冲气以成,感秋之气而实。故《本经》言其味辛平,《别录》益之以甘者,正雷公所谓禀中和凝正阳之气而结者也,其为无*明矣。”

有关菟丝子禁忌的文献记载

据《神农本草经疏》记载:“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可见火旺阳盛者不宜用菟丝子。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菟丝子)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藋菌,宜丸不宜煮。”

南宋陆游在其著作《老学庵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予族弟少服菟丝子,凡数年,饮食倍常,血气充盛,忽因浴见背肿,随视随长,乃大疽也。适值金银花开,饮至数斤,肿遂消。菟丝过服,尚能作疽,以此知金石药不可不戒。”

清代周岩在其著作《本草思辨录》中解释了这种情况:“《老学庵笔记》谓久服生疽,其气之温可知矣。”

《本草备要》的作者汪昂在读到《老学庵笔记》的这段文字后,他并没有草率地认同陆游的观点,于是在其著作中写下了这样的按语:“此人或感他*,未可尽归咎于菟丝也。山药为使。”

清代*宫绣在其著作《本草求真》中依次论述陆游和汪昂的观点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若服之而见阳强不痿,大便燥结,小水赤涩者,以性主补故也。但菟丝子最难得真,卖者有以水犀草子种出,形象绝似,药肆所贾,多属此物,然服之亦有微功。”

《得配本草》记载:“孕妇,其性滑。血崩,温能行血。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此物无根,假气而生。元精衰者,以此补之,所谓以假治假也。惟茎中寒、精自出者,用此温补之品,精得所养而自止。若缘虚火流遗,服之水益无定,愈补而愈溢矣。”

清代陈士铎所著《本草新编》在提到用菟丝子二两煎汤来治疗疾病后,也补充道:“设或阴虚火盛,服此方,必有虚阳亢炎之祸,至痨瘵而不可救者,非铎之过也。”《本草分经》记载:“肾经多火者勿用。”

炮制对菟丝子禁忌的影响

传统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清除杂质、便于使用和消除或减弱药物的*副作用、改变药性、增强疗效等。因此,在谈到有关一种药物的禁忌时,有必要结合炮制来综合考量。

菟丝子的炮制由来已久,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首次记载了“酒渍服”方式来炮制菟丝子。

其他医书中记载的关于菟丝子的炮制方法包括: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方》记载的酒浸法、医院所编纂的《圣济总录》中记载的盐制法、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的炒制法、《扁鹊心书》记载的制饼法、南朝宋人雷敩著《雷公炮炙论》记载的*精自然汁制法等。

中医学认为阴虚火旺或有实热证的病人应当慎用菟丝子,主要是因为其补阳之功。然而菟丝子的盐制法就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一点,盐制后的菟丝子,其性不温不寒,其功效擅平补肝肾,盐制后更可增强其补肾固涩之功,故而多常用于常用于阳痿、遗精滑泄、胎元不固等症。当然,盐制菟丝子可以平补阴阳,算是万法兼修的正派高手,那么相较而言,酒制菟丝子就可谓是将技能点全加到了一处的邪派高手。

酒制菟丝子极擅长温补脾肾,故而治疗阳痿遗精便是其拿手好戏。如果患者表现为肾的阴阳两虚证,盐制菟丝子是其上佳之选。如果患者表现为肾阳虚证,酒制菟丝子便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因此,临床应用酒制菟丝子时,应当更加注意其禁忌。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药,这三点因而也变得更加重要。除此之外,菟丝子亦有其他的炮制方法。炒制菟丝子与未经炮制直接生用的菟丝子相比,功效是几乎一致的,只是炒制菟丝子煎出效果更高,因此临床上多使用炒制菟丝子。酒菟丝饼煎出效果同样很高,亦可以增强菟丝子温补脾肾的作用,故而多用于阳痿、遗精、遗尿、脾虚便溏或泄泻等。

与一般的水洗晒干法相比较,雷氏法、酒炙法、粉碎水煮法等是较为高效的炮制法,可以提高菟丝子总*酮和多糖的溶出能力,从而使菟丝子的抗氧化能力得到增强。

本草典故

古代诗人骚客很喜欢歌咏菟丝子,他们看重的不是它的药效,而是怜爱它的纤弱与缠绵。

汉乐府保留了几分《诗经》的活泼与清雅,《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也提到了菟丝子,其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古绝句四首》则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相忘。”

南北朝谢朓的《咏菟丝》:“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漫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安根不可知,萦心终不测。所贵能舒卷,伊用蓬生直”,将菟丝子的“轻丝”“细缕”“萦心”“难理”的特征唱咏得清清楚楚。菟丝和女萝一样,均以缠绵见长,缠绵加缠绵,那就连神仙也理不清,所以古人好将菟丝与女萝并提,象征爱情的缠绵。

诗圣和诗仙二位自然不会让前人专美于前,杜子美在其名篇《新婚别》中曾写道:“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李太白之诗《古意》写道:“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其他人所写的有关菟丝子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如南北朝时的大才子江淹就有诗《古别离》,诗中有句曰:“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又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兔丝》亦有句为:“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曹魏明帝曹叡在其诗作《种瓜篇》中也曾吟咏菟丝子,其诗中写道:“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