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是瓷器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近年来,中国官窑瓷器的升值速度和幅度令人咋舌,官窑无疑成了瓷器收藏投资的 硬通货 。 中国官窑瓷器在国际市场的售价,从1975年逐年攀升,至1990年增长约九倍。之后,价格在海内外典藏家的追逐下迭创新高,明清官窑瓷器的拍卖价格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历史名窑:文化灿烂 稀世珍品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风格独特,各领风骚。 元代在景德镇设 浮梁瓷局 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 御窑厂 ,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景德镇成为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 清朝康、雍、干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康熙时的青花与珐琅彩瓷,对后世陶瓷影响深远巨大。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干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创新。 红色官窑:在恢复发展中创出不俗成绩 红色官窑 即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包括文革期间生产的 领袖用瓷 、 中央机关用瓷 以及馈赠国外元首的礼品瓷等,产地来源于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里,由于受当时*治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陶瓷只是在恢复中发展,无论是材质还是设计并没有创出高峰。 官窑瓷器的中华文化基因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主流是官窑文化。官窑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也推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制造水平的提高。 中国官窑文化的精髓在于:不惜工本,技术精良;原创精神,运用新材质、新技术,开发新品种;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严密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标准。 历代官窑瓷器能够脱颖而出,为天下人竞相收藏,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才是穿越历史的永恒魅力所在。